解海龍:我是一個小人物,但辦成了一件大事
1979年,解海龍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定價87.5元。他快30歲了,在工廠做工,“書念得不多,也沒什么別的本事”。中國社會越發蓬勃,他迫切地希望自己具有一技之長。他向妻子許諾:你給我買個相機,我給你拍照。他從家庭照拍起,多年之后憑借為“希望工程”拍攝的系列照片打動了公眾。他認為,自己“辦成了一件大事兒”。
責任編輯:宋宇
解海龍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14日南方周末創刊35周年特刊·南周面孔系列)
1979年,解海龍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臺相機,定價87.5元。他快30歲了,在工廠做工,“書念得不多,也沒什么別的本事”。中國社會越發蓬勃,他迫切地希望自己具有一技之長。他向妻子許諾:你給我買個相機,我給你拍照。他從家庭照拍起,多年之后憑借為“希望工程”拍攝的系列照片打動了公眾。他認為,自己“辦成了一件大事兒”。
以下為解海龍的口述。
“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的”
我最初拍的都是家庭生活場景,愛人、孩子。拍著拍著,人家就說了:你這不算攝影,這是紀念照。這我才知道:哦,原來拿著相機要拍社會、拍變化。那時改革開放已經開始,一切都是新的,真有春天的感覺。我就用手中的相機拍那些喜氣洋洋、甜甜美美的畫面,得了不少獎,人也從工廠到了文化館。文化館的攝影老師告訴我: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的。
同時期有幾個大型影展也影響了我:一個是《十年一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