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為何一地雞毛?
互聯網行業最近很“喪”,一家家曾經的明星企業跌落神壇,跌得最慘的,可能要數那些“共享經濟”概念的公司。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責任編輯:陳斌
互聯網行業最近很“喪”,一家家曾經的明星企業跌落神壇,跌得最慘的,可能要數那些“共享經濟”概念的公司。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共享單車界,摩拜被美團收并后,更名改姓,從此深藏功與名,沒了存在感。ofo商譽破產,創始人上了失信人員名單,賴著用戶巨額押金不還,街上的小黃車缺胳膊少腿,且日漸稀少,不知去向。
黃色廢鐵可能都被用戶扛回家泄憤抵債了吧。我兩個月前在線發起退款,當時排在第1000多萬位;剛才登錄再看,原地踏步,一動沒動。每人199元,排我身前的1000多萬人,就是20個億。誰要是接了這個爛攤子,只能理解為有顆公益心。
輕資產的滴滴出行按理應該躺賺,每天3000多萬單,每單都抽傭金,相當于按次收份子錢,商業模式多輕巧?可它2018年愣是巨虧109億元——怎么會?據說補貼司機花了113億元。一邊收份子錢一邊發補貼,滴滴的管理重點是伸出“有形的手”,實屬異類。
滴滴為何要給司機發補貼?高峰擁堵、天氣惡劣時,行車慢、能耗高,司機出車吃力不討好,寧可在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