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絞綜,機臺只能織綢緞——被遺忘的香云紗回來了
香云紗是一種蠶絲面料,涼爽透氣、不黏身,曾經是嶺南常見的夏季服裝面料。
責任編輯:邢人儼 宋宇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
12月不是曬莨的好時節,工人們還是抓出太陽的機會開工。溫吞吞的冬季陽光下,草地上鋪展開330匹15米長、1.2米寬的布匹,每隔一米用長竹竿壓住,花花綠綠一大片。
2008年,佛山市順德區以“香云紗染整技藝”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麗的曬莨場景自此出名。不過現在晾曬的是印花布,并非名頭響亮的香云紗,天氣不好是無法曬紗的。
香云紗是一種蠶絲面料,涼爽透氣、不黏身,曾經是嶺南常見的夏季服裝面料。傳統香云紗一面黑色、一面咖啡色,“雙面異色”效果即來自獨特的曬莨技藝。紗布先被薯莨汁液反復浸染,再由珠三角的河泥涂抹于正面,兩者反應后形成兩種顏色。
陽光、風向、水分和河泥等自然因素變動不居,使每一匹香云紗的色澤都有所差異。香云紗的顏色并不起眼,只有對著光,隱藏在深色中的圖案才得以顯露。“這種花紋是很隱約、內斂的。”冼達峰從這種工藝品聯想到了廣東人的性格。他是一家香云紗店鋪的老板。
這些被稱為“扭眼通花”的鏤空提花使香云紗涼爽透氣,給它帶來獨特性。香云紗也被稱為“莨紗”,與姐妹產品莨綢都歷經曬莨過程,但后者沒有鏤空提花。香云紗的生產過程格外漫長,一臺機器一天只能織15米左右。曬莨有14道工序,歷時一兩周,逢陰雨天就無法開工。最后,制作完成的香云紗還需存放半年,才能夠使用。
這只是香云紗故事的開始,它的經歷足夠漫長和波折。
第一次親眼見到“扭眼通花”
1980年代是嶄新的,香云紗卻陷入了落寞。隨著的確良等多種化纖原料大量涌入服裝市場,曬莨廠的生產重心轉向莨綢。香云紗的坯料白坯紗無人織造,織造工具和技術漸漸被遺忘。
2010年,青年冼達峰在現代化的電力織機上織出白坯紗,隨后在自己位于佛山市的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