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在不斷變化,發音為什么要有標準? —— “不折騰”的審音 無休止的爭議

“從語言研究的角度說,記錄描寫好語言事實最重要。大眾讀音存在差異,無所謂對與錯。人們私下怎么說話,發什么音,你是管不著的?!?/blockquote>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最近,微信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引起了廣泛討論和轉載。實際上,它的內容大多數是誤傳,國家語委最新的審音結果還沒有正式公布。(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2月28日《南方周末》) 

“我的好幾個老師都打電話問,什么時候把‘說(shuō)服’改成‘說(shuì)服’了?我說我們沒改過。”最近,67歲的王洪君教授接到的詢問電話特別多。她在北京大學研究語言學,又是國家語委(注:全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主任。

激起公眾疑問的是微信文章《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它引發了廣泛關注,轉載者包括多家媒體。文章最早來源于微信公眾號“普通話水平測試”,注冊主體是廣州一家教育機構,頁面目前顯示為“此內容因違規無法查看”。

實際上,類似文章早已在網絡空間流傳,而文中列舉的大部分讀音并非最近才修改,比如“呆(ái改為dāi)板”、“確鑿(zuò改為záo)”早在1985年就已更改。另一些詞如“簞食(sì)壺漿”則從未變更,純屬訛傳。

其余部分字音來自《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下稱修訂稿),它的修訂對象《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下稱1985年版審音表)發布于1985年底。教育部于2016年6月初公布修訂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6月25日。

這次討論較多的“說服”一詞就來自修訂稿。從民國時期的《國語辭典》開始,重要工具書就一直將其注音為shuō,與“游說”“說客”中的shuì并不相通。此前幾次審音都不認為“說服”存在異讀,1985年版審音表的“說”字處,僅申明“游說(shuì)”的讀法。

“我是親身經歷,港臺劇出來以后才變成‘shuì fú’的。”王洪君說,考慮到這個讀音近幾十年來面對港臺發音影響,因此添進修訂稿,并明確讀音是原本的“說(shuō) 服”“游說(shuì)”。

審音委員會的多位專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修訂稿在征求意見后又修改多次。國家語委在多地組織座談會,并在門戶網站征集意見,據稱有5萬名網民參加了線上讀音調查。教育部重視修訂工作,“希望盡早能讓這個標準出來,但是審音課題組一直說,審慎一點,更審慎一點。”審音委員、南開大學教授石鋒說。

2018年底,負責審音的課題組已經提交最終定稿,具體發布時間尚未公布。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9年初發布全年工作要點,其中一條即“發布《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中華通韻》等重要普通話語音標準”。

“現在處于青黃不接、新舊交替的轉折時期,所以可能有點亂。新的沒有正式公布,舊的還在起作用。”石鋒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王力(1900-1986)語言學家,曾擔任北京大學漢語教研室主任,1982年任審音委員會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