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影響我的六本書

1981年的冬天,我從老朋友宋興國的家里拿到一套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書——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責任編輯:劉小磊

李新宇。(作者供圖/圖)

一、羅素《西方哲學史》

1981年的冬天,我從老朋友宋興國的家里拿到一套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書——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上冊出版于1963年(李約瑟、何兆武譯),下冊出版于1976年(馬元德譯),書已經被翻得很舊,但它是我擁有的第一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名著。

對我來說,這部書只是一部工具書,屬于入門指南之類。不過,它是經過挑選的。我翻過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卻沒有讀完就放下了,正如他的《小邏輯》在我的床頭放了半年而沒有讀完一樣,他的思維和語言不適合我。羅素同樣是在寫哲學史,卻使我覺得很輕松,容易走近。尤其是他行文的風度,那種收放自如、舉重若輕,把一個個大思想家把玩于股掌之間的那份自信,使我十分佩服。

不過,我認真讀的只是下卷,上卷兩天就看完了,未做筆記。今天已經想不起是為什么,希臘文明,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應該都很有意思,卻沒有吸引我。吸引我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是從洛克、休謨到康德的那一群人。這部書對我的意義,其實不過是一張地形圖,讓我知道哪個地方有可觀的景點。我不喜歡單純的哲學,正如我不喜歡純文學。“文學淺,哲學空,史學死”,這說法讓文史哲專家都不滿,但我卻覺得是真話。那么,三者結合,可能是一種較好的狀態。學科何必分得那么細呢?而且,無論面對一個作家,還是面對一個學者,我都喜歡看到一個完整的人,看到他思想成果的全部。而在這一點上,羅素的書雖然稱作“哲學史”,談論的卻不只是哲學問題,因而比較對我口味。所以直到現在,我給博士生和碩士生開的書目,都有這部書。

正是由于羅素這部書,我開始購買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最先購買的,是休謨的《人性論》(關文運譯,1980年版)、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1980年版)和《潘恩選集》(馬清槐等譯,1981年版)。我現在有個毛病,借來的書一定抓緊看,買來的書卻常常不看。因為借來的書是要還的,所以必需抓緊讀完;買來的書放在那里,似乎已經擁有,可以隨時查閱,所以并不急于閱讀。這一放,就可能永遠不讀了。但在上大學的時候,我還沒有這個毛病,所以書籍買來就讀,而且做筆記,閱讀時的感想也及時寫下來,而不是像現在只是在書頁的空白處寫下一個提示性的小標題。

二、休謨《人性論》

我是從來不相信“開卷有益”的,因為開卷也常常有害,而且常常后悔為它浪費時間。有些書讀完后的感覺就像看完一部電視連續劇,有種被欺騙和被綁架的感覺。因為只要開了頭,往往是放不下的,但在看完之后,卻覺得實在不值一看。有些書卻完全不同,隨便翻開一頁,都會讓人眼睛發亮,心中豁然開朗。

(資料圖/圖)

比如我購買的第一部漢譯名著《人性論》,要從整體上說,也很一般,問題的探討平平無奇,見解也沒多少驚人之處。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淺顯的論述卻常常讓你會心一笑,不時產生一些自己的朦朧認知得到印證的愉悅。作者研究的是人性,卻只從知性、情感、道德三大層面展開。面對知性,著重討論的是觀念的起源,首先談論的是知覺、印象與觀念,接下來討論記憶與想象、空間與時間、知識和推斷。論情感則從驕傲與謙卑開始,談論人為什么驕傲,又為什么謙卑。什么是驕傲的資本?從長得漂亮、力氣大,一直講到權勢和財富,但對權勢和財富的看法顯然并不像我這種從小受階級論浸染的人一樣抱有偏見。論述完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溫翠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