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宜居行星的最終形態?

金星和地球的起點基本相同,但在某一時刻,它們開始朝不同的方向演化。地球隨后有了海洋和大氣。與此同時,金星的表面變成了熾熱的地獄,完全不適合生命居住。金星代表了所有宜居行星的最終狀態,還是它只是同類行星的眾多可能結局之一?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幫我們了解太陽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

責任編輯:朱力遠

 

用日本“拂曉”號(Akatsuki)金星探測器的數據制作的金星合成圖像,從中可以看到金星的大氣中有濃厚的硫酸液滴云。(《環球科學》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7日《南方周末》)

金星和地球的起點基本相同,但在某一時刻,它們開始朝不同的方向演化。地球隨后有了海洋和大氣。與此同時,金星的表面變成了熾熱的地獄,完全不適合生命居住。金星代表了所有宜居行星的最終狀態,還是它只是同類行星的眾多可能結局之一?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幫我們了解太陽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

1982年,麻省理工學院行星科學系的所有人都在談論一件事:NASA的最新旗艦項目金星軌道成像雷達(VOIR)被取消了。本文作者戴爾在那個時候還是個研究生(另外兩人還在讀大學和小學)。研究生們在走廊里放聲大哭,資深教師們搖頭嘆氣。新當選的里根政府要全面削減太空探索預算,VOIR就是犧牲品之一。

但不久之后,科學家提出一個利用庫存硬件制造廉價(6.8億美元)航天器的方案,奇跡般地拯救了這個任務。1989年,擔負金星勘察任務的“麥哲倫”號軌道飛行器發射升空,并于1990年進入金星軌道。在接下來的5年里,這個探測器不斷將金星的各種數據傳回地球,包括幾乎覆蓋整顆金星的雷達圖像、重力數據和地形圖等。在“麥哲倫”號之前,蘇聯和美國曾有過一連串的金星探測任務,而隨著“麥哲倫”號在1994年墜向金星表面,NASA對金星探測器的支持也停止了。從那時起,科學家提出了超過25個重返金星的探測計劃,盡管有一些計劃得到評審委員會的高度認可,但沒有一個得到批準。“麥哲倫”號在幾十年前收集的數據至今仍是金星地球科學的基礎。

但行星科學家從未放棄,而且即便條件不利,我們也成功揭開了這個行星的許多秘密。自“麥哲倫”號以來,歐洲和日本的航天機構都曾成功執行金星探測任務,讓我們對金星大氣有了突破性的認識。與此同時,科學家通過重新分析“麥哲倫”號的數據,一直在改寫關于金星的教科書內容。我們現在知道,金星上火山活動頻繁,甚至還發現了板塊構造活動開始出現的跡象,科學家認為這對行星的宜居性至關重要。新的理論模型也表明,一直到金星演化歷史的晚期,其表面都可能存在液態水,這意味著金星適合生命生存的時間可能遠比我們曾經認為的長。

在此期間,天文學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