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無有花卉樹木,依然成為園林” ——童寯書寫《東南園墅》的半個世紀
童寯始終相信,中國園林具有獨特的審美邏輯。他斷言:“中國園林必不見有邊界分明、修剪齊整之草坪,因其僅對奶牛頗具誘惑,實難打動人類心智?!?/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蘇州拙政園小飛虹廊橋雪景。“小飛虹”是蘇州園林中少見的廊橋,其形宛如飛虹,故以為名。它既是連接陸地和水面的通道,又構成以橋為中心的獨特景觀,是拙政園經典景觀。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7日《南方周末》)
童寯始終相信,中國園林具有獨特的審美邏輯。他斷言:“中國園林必不見有邊界分明、修剪齊整之草坪,因其僅對奶牛頗具誘惑,實難打動人類心智。”
祖父童寯去世時,童明15歲。他知道祖父是厲害的建筑師,但不清楚他在做什么,“他寫的那些東西究竟是為了什么”。
童寯曾與同行梁思成、劉敦楨、楊廷寶并稱“建筑四杰”。他早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留學,回國后設計了南京的國民政府外交部大樓、上海大戲院、首都飯店等重要的建筑。
園林是童寯的興趣所在。1937年出版《江南園林志》時,他已經在數年中利用周末遍訪江南名園。同年,他應林語堂主編的英文雜志《天下月刊》之約,撰寫三篇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專門介紹中國園林的那一篇卻未獲發表。這樣的文章,童寯一直寫了許多年,有些同樣未能出版。
直至晚年,童寯得以將那些英文文章結集成書,題為《東南園墅》。1982年,童寯因膀胱癌病重入院,轉診北京,每天在病床上堅持訂正《東南園墅》等著作的書稿。打點滴時,他囑咐醫生們:“你們打我的腳,別打我的手,打我的手,我就不能寫字了。”
1983年3月,童寯沒法寫字了。他在病床上口述全書結尾,由童明的哥哥童文代為記錄,一同完成《東南園墅》。它的成書時間經歷了漫長的50年。
童寯與梁思成、劉敦楨、楊廷寶并稱“建筑四杰”。作為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參與國民政府南京外交部大樓、上海大戲院等建筑設計。童寯也是近代研究中國古典園林第一人,著有《江南園林志》《東南園墅》等作品。
《東南園墅》完成兩周后,一個中午,童寯的病情驟然惡化,童文正在病床旁邊。“當時爺爺的眼神特別絕望、掙扎,不肯去的狀態,并不是怕死的感覺,仿佛在說怎么突然就走了,有一堆書沒有弄完。”他把當時的情景轉述給了童明。
到了1986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正流行,童明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報了數學專業。表格上交不久,童明接到三爺爺童村的電話。三爺爺嚴肅地提出要求:一定要將專業改成建筑!他希望,家族最小的孫輩能繼承哥哥童寯未完成的事業。
1993年,童明從東南大學建筑學專業拿到碩士,開始幫助出版社整理童寯的文集。梳理祖父留下的大量手稿、筆記時,他慢慢地了解了祖父的志向。他現在是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繼承了祖父的事業。
2018年10月,童明重譯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