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碗美味,成了日本人生活中最好的安慰
中午十二點,新宿的一蘭拉面門口又開始排起隊來。
責任編輯:吳悠
中午十二點,新宿的一蘭拉面門口又開始排起隊來。
店里甬道早已擠滿,食客只好在店外等待。店員耐心地引導人們在人行道靠道路一側的邊緣上排隊等候,這樣既不會阻礙行人,也不會擋住隔壁商店的入口。這是一蘭總結的經驗。雖然它不時為人詬病排隊太久,味道一般,卻始終不乏追隨者。
事實上,在日本拉面店前排隊的人群是一道常見的風景。即便是無名小店,有時也大排長龍。雖然這與日本店面狹小不無關系,但當中凝結的人們對拉面的熱愛,不可置疑。
從中華面到日式拉面
早在15世紀,中國的堿水面便傳入日本,奠定了日本的面條形態。在相國寺鹿苑院居住的僧侶在日記中寫道,他曾在中國古書《居家必要事類》中專門查看關于酒與面食的內容,書中講到一種叫“經帶面”的玩意,由兩斤小麥粉、一兩堿和二兩鹽揉制做成。這成為日本首冊面條教科書。當時,做面只強調面條本身,對于面湯及配菜完全沒有講究。
1859年,日本橫濱、長崎、箱館三個港口正式開埠,移居日本的外國人口數量增加,海外飲食文化隨之流入東瀛。中餐館陸續開張,面食成為其標配。中華面食人氣高漲,不少日料店也開始學習烹飪,但依然以傳統做法為主,重面不重湯。
漸漸地,日本人開始改造這份餐桌上的舶來品,調制味道濃厚的高湯,又在面條上鋪上叉燒、麻筍、海苔,撒上芝麻和蔥。樸素的面條換上新面孔,拉面的輪廓逐漸被勾勒出來。
拉面這個名稱究竟是什么時候出現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面條中是否加入堿水,成拉面與其他日本面條的區別。1910年,商人尾崎貫一從橫濱中華街招聘了12名中國廚師,在東京淺草創立面向日本人的中餐館“來來軒”,大受歡迎。這家店被視為日本首家拉面店,這一年則被稱為“拉面的元年”。
此后,拉面雖然因戰爭命途輾轉,繁榮一時,又被迫轉入地下,只可在黑市售賣。受到關東大地震的影響,不少在東京開業不久的拉面館則被埋葬于廢墟中,拉面師傅流散四處。但拉面從未在人們的生活中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溫翠玲 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