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變聰明?有人因此染上毒癮
原本被視為用于逃離現實和放縱自己的中樞神經興奮藥物,正成為一部分學生和社會青年在奮進路上的“加速劑”,“為了更自持、專注、優秀”
責任編輯:周建平
原本被視為用于逃離現實和放縱自己的中樞神經興奮藥物,正成為一部分學生和社會青年在奮進路上的“加速劑”,“為了更自持、專注、優秀”
北京高新醫院主任醫師徐杰接觸的因利他林而成癮的六十多例患者中,年齡多在20歲左右,最小的14歲。這些患者中約有10%因逐步加量而上癮。約有20%至30%因服藥出現副作用而就醫。剩下的則因為到買不到利他林,在別人手上買到麻古、搖頭丸或冰毒而致癮
全文約4908字,細讀大約需要12分鐘
“聰明藥”的糖衣
藥是顱內千思萬緒的引繩。當處在備考疲憊期的張林硯第一次吞下藥,一股未曾體驗過的狂喜和澎湃在一小時后注入了他體內,這顆白色藥片令他再次進入精神高度集中的學習狀態,繼續背誦考研資料數小時。
“就是嗑藥。”張林硯總結道。
藥強化著他情緒的極端反應。服藥后是長達數小時的激情與專注,而藥效一過,他便跌入暴躁和沮喪的絕地。
在中國,商品藥物利他林、專注達可用作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又稱多動癥(ADHD)——的“紅處方”藥,化學成分都是哌甲酯;阿莫達非尼則是從莫達非尼中提取的活性手性異構物,在國內屬于禁用藥物。這些藥物都是中樞神經興奮藥物,可通過調節神經遞質的濃度起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因而被不少人裹上了一層“聰明藥”的糖衣。
近半個月來,國內公眾因一部專題紀錄片《藥癮》而聚焦處方興奮劑濫用的情況。張林硯服用過的相關藥物有利他林、專注達、阿莫達非尼等。相關新聞和自媒體報道中,不斷出現醫生的警告和科普。這讓正在準備考研復試的張林硯有點緊張,在采訪中,他幾次提到擔心自己的行為違法。
美國紀錄片《藥癮》劇照
2017年秋,張林硯開始第一次考研復習,每天長達十多個小時的復習中,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專注度和體力“都已經極限操作”。當感覺僅憑自身意志無法繼續學習時,他“就像求助于美式咖啡、朋克音樂一樣”,攝入半顆到一顆藥片,在精神狀態的兩極擺動中,嘗試著通過藥的力量來駕馭自己的意志力。
原本被視為用于逃離現實和放縱自己的中樞神經興奮藥物,正成為一部分學生和社會青年在奮進路上的“加速劑”,“為了更自持、專注、優秀”。在北京高新醫院主任醫師徐杰看來,事情并沒有這么理想化。這兩年他接觸到六十多例因利他林逐步加量最后變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癮者,其中大部分是學生,還包括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職員。
早在十多年前,國內就已經出現了濫用興奮劑的新聞報道。2005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