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偶書 | 被櫻桃暖棚改變的村莊
原本漫山遍野的果樹和玉米地,早已被閃亮亮的櫻桃大棚覆蓋。陽光下遠遠望去,猶如涌動著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金錢的浪潮。
責任編輯:溫翠玲
原本漫山遍野的果樹和玉米地,早已被閃亮亮的櫻桃大棚覆蓋。陽光下遠遠望去,猶如涌動著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金錢的浪潮。
櫻桃暖棚給山村帶來了巨大變化,此為全村俯瞰圖。
2月7日(正月初三),村中小伙伴帶我來到他家的百余米溫室櫻桃大棚,一派初夏景象:室溫近三十度,近百株郁郁蔥蔥的櫻桃樹上綴滿正在成熟的櫻桃;枝頭一簇簇深淺不同的瑪瑙紅,更多的正由青綠轉向淺白。再有半個月,就能全部待價而沽了。
我的家鄉——遼寧省瓦房店市得利寺鎮,地處北緯39°的丘陵地帶,氣候和土質適合水果生長,早在1908年便開始櫻桃種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更是以“蘋果之鄉”聞名遼南。九十年代末,櫻桃逐漸取代蘋果,成為村民主要經濟來源。如今,得利寺鎮櫻桃已成為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
本地櫻桃品類眾多,主栽的有紅燈、先鋒、砂蜜豆、那翁、雷尼等十幾種,大(?。┳?、冰庫等逐漸被淘汰。經過十多年的試驗和歸納,終于總結出適宜棚栽的品種——美早。
鎮上第一棟反季溫室櫻桃大棚(俗稱暖棚)便在我所在的龍口村出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