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芯記:“每個人都有一個計劃,直到臉上挨了一拳”
“你就像一個船長,你知道濃霧背后是一座金山,但是你不知道究竟哪條航線能安全抵達,所以你能做的就是盡量拼命看得更遠,更敏捷地調整”
責任編輯:孫凌宇
“你就像一個船長,你知道濃霧背后是一座金山,但是你不知道究竟哪條航線能安全抵達,所以你能做的就是盡量拼命看得更遠,更敏捷地調整”
上海,一檔創業類節目錄制現場。西裝革履的馮歆鵬走上舞臺,他的任務簡單又復雜。
有多簡單?只需要介紹清楚一枚指甲蓋大小的灰色方片;有多復雜?這枚正面印有兩行小字、三行數字的方片,是一款名為“N171”的視覺處理器芯片,是百余位工程師研發兩年多的成果。
無論是我們熟悉的操作系統,還是應用軟件,運行的基礎都是足夠強勁的硬件,而芯片則是硬件里的核心元器件,如果沒了芯片,硬件便是一具喪失了靈魂的空殼。而此刻被馮歆鵬右手高高舉起的這枚“N171”,作為視覺處理器芯片,可用于安防監控、機器人、車載、物流等領域,為智能設備提供視覺能力。
N171 是NextVPU N1系列人工智能視覺處理器芯片的旗艦芯片,在多項參數上刷新世界紀錄,將芯片的視覺處理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N171內置先進的計算引擎,擁有強大的幾何解算和深度神經網絡處理能力,可廣泛用于安防監控、機器人、無人機、AGV、智能家居、車載等諸多領域
肇觀電子實驗室一角,N171人工智能視覺處理器芯片正在運行高幀率實時物體分類檢測算法
一個事實是,除了熟練的話術、精美的PPT,以及愿景與豪情之外,能否拿出自研芯片,能否流片、量產,是這個去年當之無愧的話題行業在先后經歷了國際動蕩、政策暖風、資本寒冬后,正在直面的生死關口。
去年8月,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CCID)等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現有人才存量約為40萬人,到2020年前后,人才需求規模將升至約72萬人。馮歆鵬的故事不是最著名的,也不是最典型的,但它提供了一扇觀察的窗口,對準的是大潮中一簇普通的浪花。
“你得足夠老,又不能太老”
1997年,正值國內電子市場迅速成長期。高中就對電路極有興趣的馮歆鵬,很自然地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熱門專業——電子系。本科畢業后,他出國留學,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攻讀微電子碩士,兩年后歸國加入中芯國際,從事IP設計工作。中芯國際的主要業務是根據客戶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電路設計為客戶制造集成電路芯片,它被視作“中國內地技術最全面、配套最完善、規模最大、跨國經營的集成電路制造企業”。
那時中芯國際剛剛成立四年,公司所處的張江在2004年的房均價還在千元上下。在馮歆鵬的記憶里,晚上從中芯國際下班,除了眼前燈火通明的辦公樓,背后一片漆黑。但很快,中芯國際帶動了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