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尋路出山
在貴州開車,最大的感受是盤山路之多。
責任編輯:楊嘉敏
氣勢如虹的壩陵河大橋位于貴州省安順市高原重丘區,是滬瑞國道主干線上跨越壩陵河大峽谷的第一座特大型橋梁。
繞盤山路到石門坎
在貴州開車,最大的感受是盤山路之多。
我從威寧出發,前往140公里之外的石門坎。那里位于貴州西北部、靠近云南昭通的烏蒙山區腹地,山路如同盤旋的幾何圖案。石門坎地區的平均海拔為2200米,時常大霧陰雨,加之溝壑縱橫,自古就是難以抵達的邊地。即便到了汽車時代,石門坎依然處在貴州公路網的末梢,沒有高速公路連通。
在峰回路轉的盤山路上,我足足行駛了5個多小時。當最終到達石門坎時,我感到自己闖入了另一個世界。難以想象,100多年前,這片大山深處的苗鄉是整個西南山區苗族的文化中心。據說,當時來自外國的郵件,只要寫上“中國石門坎”,就可以順利寄到這里——這一切都與基督教的傳教士有關。
如今,白色的石門坎福音堂仍然矗立在山間濕潤的空氣中,有一種英國鄉村教堂的古樸。沿著教堂旁的石階,我爬上一座小山。在這里,埋葬著英國牧師柏格理和高志華的棺木。
1904年,柏格理沿著崎嶇的盤山小路,來到石門坎,開啟了改造石門坎的歷程。他建造教堂,創制苗文,結束了苗族無母語文字的歷史;他興辦新式學校,創辦了烏蒙山區第一所苗民小學和威寧縣第一所中學,還培養出苗族歷史上的第一位博士;他在中國首倡雙語教學,開中國近代男女同校的先河;他還創建了烏蒙山區的第一所西式醫院,使石門坎成為烏蒙山區最先接種牛痘疫苗,控制住天花流行的地方。1915年,柏格理因護理傷寒的學生,染病去世。出殯那天,1500多人為其送葬。許多苗民守靈數日,不愿離開。
難以抵達的石門坎,藏著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天,在柏格理的墓前,我看到一個苗族小伙兒正放下一把鮮花。他指著腳下的盤山路告訴我,這條路會一直延續到石門坎下面的村寨。
在我們交談時,山谷中隱約傳來推土機的聲音。
“中水鎮到石門坎的高等級公路要開工了,”小伙子說。
我很高興,作為貴州最難抵達的地區,石門坎的路途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