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了坐在火藥桶上” ——克什米爾沖突下的平民生活
斯利那加一間簡陋的診所里,納維特·賈蘭躺在一個木制長椅上呻吟著。
責任編輯:于冬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當地時間2019年3月11日,印度政府軍與數名武裝分子在印控克什米爾發生交火,導致一名武裝分子喪生和附近居民樓被毀。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14日《南方周末》)
這是克什米爾人司空見慣的畫面:一些抗議者向軍警投擲石塊,甚至“土炸彈”,警察則以催淚彈、特制彈弓、胡椒噴射劑、橡皮子彈還擊,甚至還有頗具爭議的霰彈槍。
“我們深信,電影和藝術是跨越兩國邊境、拉近人民距離的共同語言,我們希望電影能減少暴力沖突,為兩國人民帶來和平與繁榮。”
斯利那加一間簡陋的診所里,納維特·賈蘭躺在一個木制長椅上呻吟著。
“疼!”2019年3月6日,這名17歲的少年在街頭示威時,被警方發射的霰彈擊中。醫生說,那些微小的彈珠雖不致命,但密集地撕裂了他的背部軟組織。
中國的時令已是驚蟄。在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邦,冰封的杰赫勒姆河也開始化凍,夏季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依舊“封城”,大批軍警人員在城市主要路口設置檢查站,移動通信信號也受到一定限制。
“新生代
反抗主義者”
一起自殺式襲擊終結了克什米爾地區短暫的和平局面。
2019年2月14日15時15分左右,印度中央后備警察部隊的車隊經過普爾瓦馬地區一條公路時,遭遇一輛武裝分子駕駛的小型卡車,后者沖進車隊并觸發爆炸裝置,這起襲擊導致四十多人喪生。
這是1989年以來克什米爾最血腥的一天,印巴關系隨之迅速惡化。四天后,印度軍方向巴控克什米爾轄區發動“外科手術式”空襲。2019年2月27日,巴基斯坦軍方宣布擊落“兩架侵犯領空的印度空軍飛機”,并俘獲一名印度空軍飛行員。
巴基斯坦隨即將被俘飛行員交還印度。不過,這一舉動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
“這片土地從來就沒有過真正的安寧,我們已經習慣了坐在火藥桶上。”今年81歲的阿布爾汗老人說,他們一直是在亂世求生。
阿布爾汗老人還是孩童時的1947年,印度與巴基斯坦正式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當時,根據“蒙巴頓方案”,克什米爾可以自由選擇歸屬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但是,克什米爾實際統治者哈里·辛格王公決意歸屬印度,占該地區總人口77%的穆斯林更傾向巴基斯坦。
為在印巴兩國之間制造矛盾,英國殖民者將克什米爾的主權交給信奉印度教的哈里·辛格等查謨土邦王公。這場“分家”導致的分歧,讓印巴之間爆發三次大規模戰爭,小型沖突則有數百次,半個世紀以來已造成至少100萬人喪生。
經過多輪交火與談判,印度與巴基斯坦已形成一條模糊的“實際控制線”。大致來說,印度主要控制拉達克(Ladakh)、查謨(Jammu),而自由克什米爾(Azad Kashmir)、吉爾吉特與巴爾蒂斯坦(Gilgit-Baltistan)則由巴基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