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語所原址發現記

民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為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學術殿堂之一,由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顧頡剛創立。

責任編輯:楊嘉敏

廣東文化標本觀察之十二

民國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稱“史語所”,為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學術殿堂之一,由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顧頡剛創立。史語所的“所慶”定于每年10月22日,這是1928年該所入駐廣州東山柏園的日子。東山柏園是否尚存于天壤間?經作者十年探尋,近日依據新發現的史料,認為史語所原址即是今廣州東山恤孤院路12號。

柏園主入口。(鄒凱政/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14日《南方周末》)

“動手動腳找東西”

史語所創始人傅斯年有三句非常著名的口號,其一是“歷史學只是史料學”,其二是“動手動腳材料”,后來也說成“動手動腳找東西”,第三是“我們要科學的東方學的正統在中國!”這三句口號,都出自1928年5月他所作的《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第一個口號有些偏頗,迭有爭議。第二個口號是鼓勵學者走出書齋,尋訪各種各樣可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東西”,包括考古發掘、田野調查、搜集歌謠與方言材料、搜購民間文獻等,學界也并非全部認同。第三個口號,則在中國大概是人人愛聽,要跟歐美、日本學者爭勝,把東方學的正統地位奪回來。

筆者尋找史語所原址,首先是得到中山大學安東強老師的提示,部分是受到“動手動腳找材料”這一口號的推動。2008年,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安東強(現為歷史系副教授)面告筆者,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請中山大學歷史系協助尋找該所的創始地,但按原來的地址“恤孤院后街35號”,在東山已找不到對應的門牌,大體可判斷是出于兩種情況:一是建筑已經滅失;二是門牌號碼有過調整。1938年日軍進犯廣州之前,曾進行了多輪次的飛機轟炸,東山確有不少建筑被炸毀,包括中共“三大”會址。

1923年6月12-20日,中共“三大”在恤孤院后街31號召開,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案》,決定全體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由此開啟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也將廣州變成全國政治中心。廣州東山由教會、華僑所開創,洋樓眾多,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蔣介石、汪精衛、廖仲愷、鄧演達、許崇智、譚延闿等國民革命領袖都曾落腳此處,1925-26年毛澤東代理國民黨宣傳部長時住在東山廟前西街38號(已拆),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軍事顧問加侖都住過恤孤院街。恤孤院街得名,來自美南浸信會創辦的“恤孤院”(孤兒院),位置相當于今培正小學校園,大約1930年前后,這一帶的地址門牌進行了調整,原恤孤院后街部分門牌與恤孤院街合并,改為恤孤院路并重新編排號碼。

20世紀30年代廣州東山航拍圖。(陳曉平供圖/圖)

為確定中共“三大”會址,黨史部門訪問了許多當事人,動用大量人力物力,竭澤而漁式地查考檔案資料,還委托文物部門進行了考古發掘,最終才確定了“三大”會址的位置。盡管能判斷得到,史語所原址一定在中共“三大”會址附近,但無法用簡單的推斷方法加以確定,原因在于,恤孤院路門牌號碼的編排沒有規律,不能因為中共“三大”會址從31號變成3號,就推斷35號一定變成7號。

迄今為止,臺北南港的史語所,一直沒有公布1928年創辦時在柏園拍攝的照片。筆者所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