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基因驅動還是社會建構?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對比研究發現,一夫一妻行為與神經基因表達模式具有相關性,這為部分脊椎動物進化到一夫一妻找到了一個遺傳證據。
責任編輯:朱力遠
北京保利2015秋拍藏品: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全家?!?。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14日《南方周末》)
美國科學家通過基因對比研究發現,一夫一妻行為與神經基因表達模式具有相關性,這為部分脊椎動物進化到一夫一妻找到了一個遺傳證據。
為什么人會有一夫一妻制?如果是基因驅動,為何在動物界也不同形態地呈現有少量一夫一妻的行為,而西亞、北非一些國家的人卻不是一夫一妻?如果主要是社會建構,那它適應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又起到了怎樣的社會效果?
這些問題都不太好回答。不過,最近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麗貝卡·楊(RebeccaL.Young)等人對5組分別有親緣關系的動物基因轉錄情況的對比發現,一夫一妻行為與神經基因表達模式具有相關性,這為部分脊椎動物進化到一夫一妻找到了一個遺傳證據。這一研究發表在2019年1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相當復雜的夫妻形態
這5組動物包含了兩組鼠類,以及鳥類、蛙類、魚類,共計10種動物,每組都有一種是一夫一妻的,另一種不是,然后對雄性的神經基因表達進行對比分析,發現一夫一妻的動物,其交配系統相關的基因表達較為一致,并且參與神經發育的基因,學習、記憶、認知等功能更強。研究者分析,這可能表明一夫一妻的雄性神經可塑性增強了。
當然,這里的一夫一妻僅限于一個交配和撫育周期內,并不意味著一生如此。而且,跟人類社會一夫一妻制的內涵,顯然是有差別的。作為一個關于遺傳和行為的科學難題,同時也是一個深刻影響了今天人們家庭和婚姻生活的社會文化議題,一夫一妻通??梢苑纸獬?ldquo;只與彼此交配”“共同撫育后代”等內涵,對人類社會來說,往往還會強調“彼此忠誠”“不能出軌”等情感和行為上的更多要求。
實際上,即便不考慮人類社會一夫一妻制的大量附著的意義,動物們的一夫一妻就已經有不同的標準了。比如有的雄性蜘蛛在交配后會把生殖器留在雌性生殖道中,防止雌性再次交配,而有的鳥則會在繁殖成功率低時另找伴侶,甚至在共同生活時各自有其他伴侶,當然也有發現爭風吃醋的,比如有研究指出在麻雀中觀察到雌鳥對與同一雄鳥交配的其他雌鳥具有攻擊性行為,甚至會殺死競爭對手的后代。
類似的情況很多,顯示出動物界一夫一妻的復雜情形。對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貳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