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平臺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這些年,我們被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云”等互聯網術語刷了屏、洗了腦,主流輿論為我們塑造了這樣的刻板印象:這些新生事物無一例外都是高科技的代名詞,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天然合理合法。質疑聲從來不缺,但微不足道,全行業野蠻生長,輕而易舉就將其淹沒于無形。在執法和立法層面,BAT們幾未遭遇任何系統性挑戰。
責任編輯:陳斌
這些年,我們被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云”等互聯網術語刷了屏、洗了腦,主流輿論為我們塑造了這樣的刻板印象:這些新生事物無一例外都是高科技的代名詞,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天然合理合法。質疑聲從來不缺,但微不足道,全行業野蠻生長,輕而易舉就將其淹沒于無形。在執法和立法層面,BAT們幾未遭遇任何系統性挑戰。
橫向對比,BAT的歐美同行可沒這么好受,反壟斷調查方唱罷,侵犯用戶隱私的指控又登場,扎克伯格們身心俱疲。到國會接受質詢,一坐就是五小時,馬云們哪里吃過這種苦?
在歐美,尤其是在歐洲,互聯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禁限史和處罰史,巨頭們過得悲催,惶惶不可終日。一些傲嬌的巨頭被罰怕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拍拍屁股,關停并轉撤:老子不玩了。另一些巨頭抗挫折能力強,或者既得利益實在太大,舔舐傷口、擦干淚水,與監管共舞,砥礪前行。
舉個新近的例子:2019年2月7日,德國反壟斷監管機構裁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杜秋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