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慶松 天才的剪輯師
廖慶松的修煉,越來越接近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及的境界:“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br />
“我的剪輯對象更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電影?!绷螒c松說,他現在坐在剪輯臺前就像在打坐。他和電影平等
責任編輯:楊靜茹
廖慶松的修煉,越來越接近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及的境界:“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我的剪輯對象更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電影。”廖慶松說,他現在坐在剪輯臺前就像在打坐。他和電影平等
廖慶松 圖 / 劉子正
他是一個對電影有幫助的人
如果沒有做電影剪輯師,那么廖慶松的理想職業會是一名外科手術醫生。二十歲出頭時,他最喜歡看的書是醫生的回憶錄。
有個故事他印象很深。臺灣一位癌癥醫院的院長,年輕時在美國做實習生。有一次他和指導老師一起去巡房,老師指著一個腸胃病病人問他:“你知道他昨天吃了什么嗎?”答不上來。又問:“那你知道他爸媽、哥哥喜歡吃什么嗎?他們家的飲食傳統是怎樣的?”又答不上來。“你在干嘛?你不了解他、不知道他們家怎么吃飯的,你怎么治他的???”
望聞問切。廖慶松想,這跟我的剪輯不一樣嗎?
他把他在臺灣中央電影公司制片廠的辦公室比喻為檢驗科。電影素材進來,他先照X光、驗血、掃描,嘗試和影片的問題相處,然后才開始動手處理。從1979年的《汪洋中的一條船》開始,廖慶松已經做了華語電影40年的診脈者,診脈對象包括但不限于侯孝賢、楊德昌、王小帥、萬瑪才旦、梅峰。這群專注于自我表達的導演成長背景不同、關注題材不同、個人脾性不同,可他們有一個無法被忽略的公約數:廖慶松。
2002年廖慶松獲得第3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年度最佳臺灣電影工作者,2018年他又獲得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特別貢獻獎——廖慶松說,組委會原來想頒發的是終身成就獎,可他覺得現在談“終身”還為時尚早。他想給自己一種做下去的力量。
2018年11月17日,臺北,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侯孝賢(左)為廖慶松頒發特別貢獻獎
“想88歲再拿成就獎,拿完就退休!”在廖慶松現在的想象中,88歲比90歲看起來年輕一些。“我真的把自己弄得很單純,我能做就做,樂在其中。所以我常常一個人剪三四個片子,我不覺得痛苦,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情。”廖慶松顯得很輕松。1月26日采訪這天,他坐在臺北士林區至善路的辦公室里,穿一件淡藍色襯衫、戴一副黑框眼鏡,談起剪輯和電影來充滿了一種“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熱情。他的身旁,是一臺屏幕顯示為《刺客聶隱娘》劇照的電腦。他是這部電影的監制和剪輯。
從事電影行業快半個世紀,和那些出入臺前的合作者相比,廖慶松的名字在電影圈以外其實并不為人熟知。他是一名監制、編劇,更是一名剪輯師。但就如同圖書編輯麥克斯·珀金斯之于文學天才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廖慶松之于電影大師侯孝賢、楊德昌,同樣不可或缺。
正如臺灣電影評論家焦雄屏所言:“很難說會在侯孝賢、楊德昌或是王小帥的作品中看到廖慶松的影子,可是對于臺灣電影和整個華語電影,廖慶松有點點滴滴累積的巨大的影響力。這是他長期為電影界貢獻作品后取得的不凡的成就。”
在她看來,廖慶松見證和參與過臺灣新浪潮電影的發展和輝煌,他從優秀導演們身上學到的創作經驗,現在正在回饋給其他年輕導演。
這些年,廖慶松把很多合作機會拋給了大陸導演:有藏族題材的《塔洛》、有《八月》這種發生在國有企業轉型背景下的少年成長故事、有展現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也有據老舍同名小說改編的文學電影《不成問題的問題》。
“大陸現在是個拍電影的好地方,社會外表到了一個狀態,但人的心態和成長還沒到,這就有很多可以拍的題材……他們正在重復我們80年代的新浪潮。”廖慶松說。他現在挑選合作導演主要有兩個維度的標準——一是導演有沒有自己的表達,二是影片是否已經足夠好。“如果我的幫忙會給你加分,我就會幫。”廖慶松說。而如果真的有機會在88歲時獲得某些榮譽,他希望頒獎詞可以這么寫:廖慶松是一個對電影有幫助的人。
“小廖,你為什么要這樣剪?”
廖慶松的職業生涯起始于1973年。那年他看到中央電影公司制片廠招收員工,就去考試。在此之前的高中、大學,他已經看完了學校圖書館里所有關于電影的書。兩百多個考生最后錄取五十人,剪輯、攝影、劇照三個組,廖慶松直接坐到了剪輯臺上。他進步神速,1975年制作《八百壯士》時,他已經是聯合剪輯了。
“他(廖慶松)喜歡一個東西就是很深入,所有在中影剪輯的片子,或者中影拍的片子,或者中影從戲院演過放回來的拷貝,我告訴你,他全部看過,一格一格看。”侯孝賢在去年金馬獎頒獎影片中說。
臺灣中央電影公司制片廠成立于1954年9月,制作過的劇情片超過兩百部,曾經培育過李安、侯孝賢、楊德昌、王童等知名導演。1980年代初,為了改變臺灣只有主流商業片、電影缺乏深度思考的現狀,一些年輕的電影人發起了改革運動。
“我們認為,電影可以是一種有意識的創作活動,電影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電影甚至可以是帶著反省和歷史感的民族文化活動……屬于商業活動范圍的電影,自有經濟法則的支援和淘汰。……但是,另一種電影(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它們對社會文化的整體貢獻可能更大,而它們能掌握的經濟資源則可能更匱乏;這個時候,文化政策、輿論領域、評論活動才找到他們應該關心、應該支持、應該聲援的對象。&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