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界別,能不能變” 政協全體會議期間首次進行界別協商
從1949年人民政協成立起,界別已經過多次調整。1993年,八屆全國政協將界別數量設置為34個,到2019年全國政協成立70周年時,這一設置已26年沒有調整。
政協委員們經常用“涵蓋面不夠”來說明進行界別調整的必要性:政協有農業界,委員中卻少有農民,醫藥衛生界別很難見到護士,工會界別委員中幾乎沒有一線工人。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指出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在條件成熟時對政協界別適當進行調整”。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19年3月2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圖為本次大會發言人郭衛民在回答記者的提問。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14日《南方周末》)
從1949年人民政協成立起,界別已經過多次調整。1993年,八屆全國政協將界別數量設置為34個,到2019年全國政協成立70周年時,這一設置已26年沒有調整。
政協委員們經常用“涵蓋面不夠”來說明進行界別調整的必要性:政協有農業界,委員中卻少有農民,醫藥衛生界別很難見到護士,工會界別委員中幾乎沒有一線工人。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指出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在條件成熟時對政協界別適當進行調整”。
“當前村級基層組織工作任務重、生活壓力大成了常態。”2019年3月11日,民盟界別協商會議現場,政協委員李明蓉提出了村級基層待遇保障較低、晉升渠道窄的問題。在場聽取意見的財政部副部長程麗華馬上回應,稱將會同相關部門加大調研力度,進一步加強保障。
當天上午,全國政協共有十個界別舉行了界別協商會議,分別圍繞本界別關心的議題協商。數十位中央和國家機關單位負責同志到會,現場聽取委員們的意見并作出回應。
據新華社報道,這是全國政協全體會議期間首次舉行界別協商會議,“是新時代突出政協界別特色,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一次積極探索。”
十八大之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正式作為“制度”被確立,界別協商成為人民政協的協商形式之一,做好界別提案、界別調研等工作逐漸被各級政協強調。
由界別組成是人民政協組織的顯著特色。從1949年人民政協成立起,界別已經過多次調整。1993年,八屆全國政協將界別數量設置為34個,到2019年全國政協成立70周年時,這一設置已26年沒有調整。
“為了更好地發揮界別作用,應該適時對界別設置進行調整。”全國律協副會長朱征夫已連任3屆全國政協委員,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階層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現有的界別設置已不太適應新的社會形勢。
不僅朱征夫提出了調整界別設置的建議,從十屆全國政協(2003-2008年)末期開始,就不斷有政協委員建議調整政協界別,相關部門多次回應稱將在條件成熟時對政協界別進行調整。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協已先行探索,新設了部分界別。
從“單位”到“界別”
界別是人民政協具體的組成形式。目前全國政協34個界別主要由黨派、團體和各行業組成,其中,黨派界別有10個,包括中共、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體界別有8個,包括共青團、工會、婦聯、青聯等;以社會行業為基礎劃分的界別11個,包括新聞出版、醫藥衛生、科技、經濟、教育等。此外還有宗教界、少數民族界、香港特邀人士界和澳門特邀人士界,以及特別邀請人士界。
這樣的格局確定于1993年,之前四十多年,全國政協界別經過多次調整,有的應運而生,有的退出歷史舞臺,也有因時而變,通過調整改變了內涵。
界別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階層的變化。政協創立之初并沒有界別的提法,當時統稱為參加單位,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全體會議的代表分為黨派代表、區域代表、軍隊代表、團體代表和特邀代表5大類,采用這種構成方式很大程度上源于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行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
全國政協原副秘書長、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卞晉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1954年政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