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選課 | 這20個用人方法,曾國藩親測有效
曾國潘:不僅是教育家,而且是HR
(本文為推廣信息)
在晚清的動蕩風雨中,不盡然是屈辱與倉皇。關內的風花雪月銷磨盡八旗鐵騎,仍有四大名臣撐起將傾社稷。有人說李鴻章近神,張之洞近人,左宗棠近妖,曾國藩近圣賢。宋明理學以來,中國文人的崇拜理念開始趨于穩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指引下的圣賢標準可謂格外嚴格。如此,“近圣賢”當真是盛贊。
儒家想來注重個人修養,無論是由外而內的學習,還是內心的自省,主旨都是通過達到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來達到救世的目的。格調定得太高,容易讓人望而生畏,救世之名說來意氣,但仿佛只有天賦異稟者可以一試。是以于家國有所成的人大多可敬佩不可學習,他們的智慧、膽識甚至是家族之力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具備。但曾國藩作為“近圣賢”,卻是既可佩又可學,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尋常人的圣賢路。
曾國藩的修身之道內涵寬泛,如身體康健之基本,又如言行之穩重、襟懷之寬闊、利欲之淡泊,都囊括在列。“不日進,則日退”、“敬以持己,恕以接物”、“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正是因為曾國藩并不是天資聰穎的人,他的每一句論斷都有勤能補拙、愚人一得的意味。
《挺經》曾有記,曾國藩夜讀書,有賊人欲行竊,見他未睡就暫時躲在一旁;曾國藩背書艱難,半夜過去仍不見熟練,賊人忍不住出來將聽到的文章背了一遍,罵他蠢人何以讀書,揚長而去。
聰明的人不見得有持之以恒的智慧,愚笨的人也不妨有自律意識幫自己成功。曾國藩的自省和自律構成他人生的基石,是近乎苛刻地早起貪黑讀書,是七次會試才中的秀才,是執著于每日一記的慎獨,是初入官場未解曲款的不妥協。從這些嚴格地修身之法,后人依稀可以窺視到曾國藩日后平步青云的原因。
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值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吏部侍郎……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
點擊圖片可購買課程
在曾國藩的諸多作品中,《家書》無疑流傳最廣。“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這是曾國藩送別弟弟曾國荃時的一句詩,為的就是告誡自己的兄弟在烽火連天的歲月,也不要忘記保持一顆冷靜的心去讀書,修身養性。
1500封家書將曾氏育人之道闡盡,在嚴明家規下成長出滿門英杰。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盡孝悌,除驕逸,重義氣,輕財利,不厭倦家?,嵤?,擇良師教導后輩,諸多家訓融匯曾國藩磨練自我的經驗,為族中子弟指出條條明路。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三者缺一不可。”曾國藩對讀書與做人常常有獨到見解,因為自己一路走來并不十分順暢,嘗遍艱辛困苦,是以在觀他人之時往往更深刻而通透。犀利認清局勢,用人果決大膽,識人慧眼無疑是曾國藩得以在修身齊家后得以治國平天下的輔助。
1852年,正是太平天國如火如荼的盛年,盡管清政府調動大量精兵去鎮壓此次運動,卻依然屢戰屢敗。清政府不得不鼓勵團練,想要借以地方力量壓制太平軍。
面對這樣的情況,曾國藩發揮自己識人用人的智慧去建立軍隊。他認為,“成大事者,以識為主”。利用勢在湖南家鄉的優勢,曾國藩依靠親戚、好友等人際關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
其中,備受重用的是當時一名小小的武官塔齊布。當時,副將清德嫉妒塔齊布,多次攛掇上級在朝堂上對他加以侮辱。
曾國藩不但沒有放棄征用塔齊布,并且看清個中緣由,洞察出清德的心思。他上表彈劾清德,同時舉薦塔齊布。奏章寫道:“塔齊布可堪大用,如果作戰不利,我甘與他同罪。”
在曾國藩的慧眼識英雄之下,清政府將塔齊布提升為副將,兼領練軍。而善妒的清德,最終被罷免。
后來,曾國藩帶領湘軍鎮壓了太平軍的勢力,還殲滅了長江以北的反清勢力。
曾國藩在家書中多次提及到自己用兵打仗的智慧,認為“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而一個人的才華可以分為才、學、識三種。“才”指才干,辦事的能力;“學”指學識、資歷;“識”指思考和見解。其中以“識”為最上,“才”“學”雖緊要,仍居于次。
一個人的見識究竟如何,又要如何判斷呢?曾國藩有兩句話:
“凡人高下,視其志趣。”
“絕大學問皆在家庭日用之間。”
這是在告訴我們識英雄于微末之中,志向與趣味決定一個人的眼界,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則可以折射出人的內心,更接近于人的本來面目,也準確地反映人的心性、素養和教育。
在當今的中國學者中,研究曾國藩的第一人應該是他的湖南老鄉——唐浩明。唐先生今年已經71歲了,在過去的30多年里,他先后出版了30卷、總計長達1500萬字的《曾國藩全集》。流傳至今的有關曾國藩的文字,大多是由唐先生整理的。“我跟曾國藩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唐浩明說此話并不假。
1946年,唐浩明出生于湖南,父親是蔣介石的機要秘書,母親也曾任國民黨黨部委員。3歲時父母隨國民黨撤退去臺灣,唐浩明被一位理發匠收養,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卻遇上文革。
“人生中最艱難的那些日子,我都是看書度過的。曾國藩給了我很大的力量。” 40歲那年,唐浩明立志寫一部以曾國藩為題材的長篇歷史小說,還原一個鮮活、完整的曾國藩。1990年,小說《曾國藩》出版后,獲得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進入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唐浩明認為:“是曾國藩提升了我。”
美國《北美日報》評論道:“它的出版標志著中國人思想突破了一大禁區,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國發射一枚衛星相比擬。”
現在,年過70歲的唐浩明先生接受吳曉波頻道邀請,專門錄制了視頻節目——《曾國藩識人用人20講》,這也是他首次線上開課。課程揭示了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真正的內涵是告訴我們如何成為一個人才,以及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
“湘軍就是一個民營公司,而這個公司獲得成功的奧秘,正是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如此看來,曾國藩算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出色的HR。”
點擊圖片可購買課程
唐浩明總結出曾國藩的12個識人用人方法,涵蓋識人、用人、育人三大模塊,結合8個實際場景,給你展示權威的、完整的、系統化的曾國藩領導智慧。
這是一門曾國藩識人用人課,實際上也是一門修身的課程。曾國藩從哪些方面來識人,你就從哪些方面去努力。
“寬以求之,慎以用之”。
“與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 與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唐浩明先生認為:“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本人物,他繼承了人類的優秀文明,這些東西幾千年后都不會變。”曾國藩一生喜愛書信,因此留下了很多文字。在這些書信往來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與他的同僚、部下討論哪些人可用,哪些人該怎么用,所以曾國藩在識人用人上是第一等的人才。
講師介紹
唐浩明
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
小說《曾國藩》在國內獲得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進入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美國《北美日報》評論:“它的出版標志著中國人思想突破了一大禁區,其重要性完全可以和中國發射一枚衛星相比擬。”
課程內容
適合人群
給每一個HR,學會慧眼識英雄
給每一個員工,學會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得力助手
給每一個管理者和創業者,學會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業
給每一個人,學會如何成為一個人才
從一介書生到國之大將,曾國藩遇到困難重重。而這個過程,正是實現了《禮記》中所提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遇到的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也都會遇到,只不過是形式不同,表現的方式不同。
唐浩明在采訪的最后說到,“你做的事情越大,你遇到的困難越多。最后的成功一定屬于那種屢敗屢戰,堅韌頑強的人。”
▼
點擊下方圖片
或前往【南周嚴選】頻道
即可購買
點擊圖片可購買課程
如有任何疑問,請添加微信號“南周書院小助手”(ID:shuyuan289)為好友,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
ID:shuyuan289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