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號大街與一個農民工的30年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城的第一代打工者,有些告老回鄉,有些繼續打工,還有的徘徊在去與留之間。
責任編輯:周建平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9年第7期)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城的第一代打工者,目睹和追趕了經濟發展最快速的30年,直到力氣衰弱,“無法跟上發展的節奏”,有些告老回鄉,有些繼續打工,還有的徘徊在去與留之間。
蘇永禾與陳琴妹
蘇永禾與陳琴妹
剛到杭州任教的潘志琪住在城市東頭的下沙區,2010年秋天,住處附近是正在建造的施工區,他入住的小區空蕩蕩,幾乎只有他一人,連保安也費解為什么會有人選擇住在這里。但他第二天起床時走到陽臺,竟然聽到一陣熙攘的聲響,往下望看到一條初現雛形的棚戶區,“生活氣息特別濃”。
“在這么有規劃和現代化的地方會有這樣一些東西,破破爛爛,也挺臟的。很神奇,很魔幻。”潘志琪揣了一臺小攝影機去了那片棚戶區,此后七年,他都不斷地在拍攝這里的人。
那是周圍工地的衍生品:用廢棄木材釘起來的桌椅、用繃緊的油布作屋頂和墻壁,春節時小賣部如果長時間沒人看店,店主就取點水泥把窗口糊上,然后趁水泥濕乎乎的時候寫上“春節回家”。而出沒在這里的都是來自施工區的農民工,以及他們的家屬。
棚戶區所在的街道以數字命名,叫24號大街。街道所在的下沙區是從90年代開始開發的,集中了大量工業和科教資源,曾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跨國公司最佳投資的開發區”。
“能不能把這些人的命運跟整個國家的大發展聯合在一起?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他們這些人的權利應該如何去保障?”潘志琪的鏡頭跟著一對農民工在這里生活三年,然后離開24號大街、離開杭州、離開東南沿海城市,又回到24號大街,試圖呈現一位一代農民工三十多年的生活方式和奇遇,并以這條街的名字為紀錄片命名。
農民工——這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在大地上像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一樣常見。其中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城的第一代打工者,目睹和追趕了經濟發展最快速的30年,直到力氣衰弱,“無法跟上發展的節奏”,有些告老回鄉,有些繼續打工,還有的徘徊在去與留之間。
一只澡盆
潘志琪起初想拍群像,因為這里就像“全國各地到處都有的新區”。于是在棚戶區轉悠時,他選擇了四組人物:那里有一對年輕的夫妻,男的叫國強,他“錯過了90年代的深圳,錯過了新世紀的上海”,如今來到杭州,在24號大街開餐館;有一戶生養著三個女孩的家庭,她們的父親是工地的電焊工,噪音傷損了他的聽力,所以講話特別大聲,有一次他大聲告訴潘志琪,家里如果沒有男孩的話,死了是不能進祖墳的;有一個中年男人,拿一桿煙槍,塞煙葉進去抽,他要賺足夠的錢然后回家蓋房子。
改變他想法的是蘇永禾和陳琴妹。
潘志琪注意到他們時,蘇永禾正光著膀子在街上搭棚,叼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