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成最“缺覺”的一代:1/3凌晨1點才入睡!“睡眠市場”的生意正悄然崛起
睡眠障礙呈普遍化、低齡化發展,睡眠醫學在中國發展較慢,但睡眠經濟已經進入很多私人資本的視野。
睡眠障礙呈普遍化、低齡化發展,睡眠醫學在中國發展較慢,但睡眠經濟已經進入很多私人資本的視野。
圖片來源 / 圖蟲
“睡不著、睡不醒和睡不好”三大類睡眠疾病日益影響人們的健康。
3月上旬,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喻小念曾向媒體介紹,“近年來,精神類疾病發病率持續增高,缺乏睡眠是幫兇之一。長期睡眠不足可能與所有精神疾病有關,有些情況下,二者甚至互為因果,即睡眠不足引發精神障礙,精神障礙又會讓人睡不著、睡不好,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還可能引起抑郁癥、焦慮癥等。”研究發現,長期睡眠不足的人患抑郁癥、焦慮癥、自殺等風險是普通人的1.4倍以上。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熬夜已成了家常便飯。“熬最狠的夜,吃最爽的雞”、“孜孜不倦熬夜,勤勤懇懇護膚”等成為很多年輕人尤其是90后自我調侃最多的說辭。
3月21日是第19個世界睡眠日,中國睡眠研究會將今年睡眠日的主題定為“健康睡眠益智護腦”。但能達到健康睡眠的人少之又少。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約1/3的人有睡眠問題,中國睡眠研究會2016年公布的睡眠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2%,超過3億中國人有睡眠障礙,且這個數據仍在逐年攀升中。
90后最缺覺
圖片來源 / 圖蟲
“每天晚上都告誡自己早點睡,但就是控制不住玩手機,而且越看手機越興奮”
“每天上下班時間長,就睡前的這點時間是自己的,不干點喜歡的事總覺得今天過得很沒意思”
“我工作后就經常失眠,晚上熬夜到一兩點是家常便飯”
……
談到早睡話題時,似乎每個人都有一套說辭。越來越多的“夜貓子”正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狀態,熬夜已然成為當下流行的一種“社會病”。
2019國民健康發展大會上,丁香醫生與健康報移動健康研究院發布的《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下稱《報告》)指出,八成被調查者受睡眠問題困擾。年輕人比老年人面臨更加嚴重的睡眠問題,84%的90后存在睡眠困擾,90后也被稱為最“缺覺”的一代。
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發布的《2018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3/4的“90后”是在晚上11點后入睡,1/3是在凌晨1點入睡,晚睡晚起的“貓頭鷹型”和晚睡早起的“蜂鳥型”作息占到六成以上。究其原因,除了工作壓力造成的睡眠質量低之外,手機等電子產品成為影響“90后”的睡眠質量的最大幫兇。
喻小念指出,“大腦需要一定的興奮和抑制節律調節來保障活動的正常運行,長期睡眠不足就是對這種節律的破壞,在本質上會引起大腦運作不暢,從而表現出整個人意識不清醒、思維遲緩并伴發情緒不良等外在行為,嚴重者甚至還會精神失常。”
此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群體受睡眠疾病困擾,目前為止,已經確認了超過90種與睡眠有關的疾病。例如“打呼嚕”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醫學上稱為“睡眠呼吸障礙癥”,嚴重者可能會造成呼吸暫停。睡眠呼吸暫??稍黾有难芗膊“l病風險3.45倍、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2.85倍、致死性心腦血管事件發作風險2.44倍。
但人們對睡眠醫學的認知較為欠缺,就診率很低。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特診科主任田成華表示,“目前我國睡眠醫學缺少國際化的診療標準,多數患者不知這是病,不知去哪治,更不知如何治。”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協和醫院最早設立睡眠呼吸疾患診療中心開始,截至目前,很多地區的三級綜合醫院都建立了睡眠醫學中心,開始進行睡眠呼吸疾病治療與睡眠醫學??平ㄔO。
盡管如此,睡眠醫學在國內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廣東省中醫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艷坦言,“當前公立醫院對于睡眠障礙及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的診療,方案相對單一,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亟待出現專業的醫療機構,以滿足患者多樣性的需求。”
由中國睡眠研究會與瑞思邁(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中國睡眠診療現狀大數據顯示,近10年間,中國的睡眠中心建設有了快速發展,但總體來說,專業的醫師技師資源非常缺乏,相較落后于社會的需求,同時擁有全職睡眠醫生和技師的醫院也只占總量的16%。
睡眠經濟方興未艾
圖片來源 / 圖蟲
挖掘“睡眠市場”的生意,早已不是新鮮事。
日本被稱為“睡眠發展中國家”,美國密歇根大學以100個國家為對象實施的調查顯示,2016年日本人的平均睡眠時間僅為7小時24分,比睡眠時間最長的荷蘭(8小時12分)短了約50分鐘。很多日本人都希望每天睡個好覺,睡眠經濟由此發展起來。從能緩解疲勞和促進睡眠“修養服”到創意臥室助睡眠,再到睡眠咖啡館的興起,睡眠經濟方興未艾。
智研咨詢的數據統計,在日本,2010年睡眠醫療產業市場規模為145.6億美元,2015年增長至203.3億美元;全球最大的睡眠醫療市場是北美,2010年北美睡眠醫療產業市場規模為580.8億美元,2015年增長至802.9億美元;2010年歐洲睡眠醫療產業市場規模為558.5億美元,2015年增長至767.3億美元。
相較于發展較早的國外市場而言,國內睡眠產業近幾年才興起。蝸牛睡眠創始人高嵩曾表示,2015年全國大概有12場學術會議,2016年大概50多場,到了2017年就有70多場了。
國內市場上漸漸刮起了一股“睡眠生意”之風,睡眠市場成為一塊正被瓜分的蛋糕,從最初的單純的醫療設備擴展為集日常睡眠評估工具、寢具、物理治療產品和聲音干預軟件、睡眠課程為一體的產業。
以廣州為例,目前已經開設多家睡眠體驗館,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有包括穗寶睡眠體驗館、富柔健康睡眠生活館、慕思健康睡眠體驗店在內的近20家體驗館和睡眠中心,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睡眠體驗館還是以售賣家居寢具為主。除廣州外,目前國內已有連鎖品牌或家居企業正在各個城市設立睡眠體驗門店,慕思睡眠體驗館還在深圳、西安、東莞等地陸續開業。
此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中國睡眠研究會理事及副秘書長張斌曾表示,我國睡眠產業起步雖然較慢,但在移動門戶和智能終端技術方面并不落后,伴隨著高科技及智能等創新技術的發展,產業下游的擴展接下來將順理成章,而穿戴式睡眠檢測設備和遠程干預產品是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各種兼具音頻采集、技術測量睡眠時間、區分深睡淺睡時間的線上APP也多了起來。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粗略統計,在蘋果商店,以蝸牛睡眠、白噪音、潮汐、小睡眠、螢火蟲睡眠等近十款APP,最高的一款APP下載量達4.92萬人次。此外還有多種提供催眠音樂的APP軟件供下載。
以蝸牛睡眠為例,它的變現模式類似于社區電商,在APP上設置蝸牛睡眠商城,除了旗下主推的智能枕頭,還通過為客戶提供開屏廣告以及在商城中提供展示位,售賣相關的商品,如家居、美妝、食品等。此外還通過APP形成社交效應,通過分享夢話記錄等互動行為聚集一批忠實用戶,并將用戶轉化為付費者。據了解,目前蝸牛睡眠的廣告收入占30%多,電商變現占50%,會員收入占10%,未來的高增長性預計通過廣告來實現。
據博思數據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睡眠醫療市場分析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中指出,2017年我國改善睡眠產業市場規模約2797億元,其中,睡眠保健品128億元;睡眠藥物134億元;睡眠器械用品2500億元;睡眠服務35億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