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獨生子女的偏見是如何形成的?
獨生子女往往被打上自私、嬌生慣養和責任感差的印記。但影響孩子成長的最大因素是教育方式,而不是有多少兄弟姐妹。一些研究則認為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更緊密,還有研究認為獨生子女在創造力方面優于非獨生子女。
責任編輯:朱力遠
獨生子女往往被打上自私、嬌生慣養和責任感差的印記。但影響孩子成長的最大因素是教育方式,而不是有多少兄弟姐妹。一些研究則認為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與父母的關系更緊密,還有研究認為獨生子女在創造力方面優于非獨生子女。
長期以來,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被認為是被寵壞的、霸道的和自私的。關于獨生子女的負面報道從何而來?今天的獨生子女家庭應該擔心嗎?
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皇帝”
與有兄弟姐妹的同齡人相比,獨生子女往往被打上霸道、自私和嬌生慣養的烙印。從歷史上看,人類對獨生子女的偏見源于農耕文化。在農耕文化中,生更多的孩子意味著可以有更多人幫助耕作;進入后工業時代后,美國心理學會首任會長格蘭維爾•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首次提出對獨生子女的偏見。但是格蘭維爾的偏見并非來自實際研究,而是來自他與許多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經歷。他寫了大量反對獨生子女現象的文章,他宣稱,“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疾病。”一百多年前,歐美國家開始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學界從那時就開始了對他們的研究。1896年,馬薩諸塞州克拉克大學的教育學家E. W. Bohannon就發表了一項針對特殊兒童的研究,詳細記錄了問卷調查的結果。在調查中,他詢問了受訪者所了解的獨生子女的特點。在196個案例中,參與者描述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被過度溺愛。到了20世紀初,有些人還擔心在沒有兄弟姐妹的情況下長大會導致孩子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溫翠玲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