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叩問自己:我是誰,我想要做什么” ——臺灣“觀光教父”嚴長壽的教育觀察
“可是老師要先改變才行,但老師是從師范體系教出來的,老師的老師還沒改變,他們只有那一套。所以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是個大問題。改變老師,要從老師的老師開始?!?/blockquote>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2013年,臺東均一小學的夏季慶典上,扮演太陽王的嚴長壽與小學二年級學生在一起。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21日《南方周末》)
“可是老師要先改變才行,但老師是從師范體系教出來的,老師的老師還沒改變,他們只有那一套。所以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是個大問題。改變老師,要從老師的老師開始。”
嚴長壽進入飯店觀光業四十年了,是臺灣民眾眼中的“觀光教父”。如今,他在經濟凋敝的臺東地區辦起了中小學,他此前從未做過教育。
2009年,嚴長壽的右腎檢查出腫瘤。他因醫生囑咐“慢下來”而苦惱:“如果要把十件事減少到一件事,我要做什么?”
同年,臺風“莫拉克”侵襲臺灣,造成五十年里傷亡最慘重的水災。嚴長壽前往受災最嚴重的花蓮臺東地區幫助重建,從此在臺東扎根。2009年12月,他創立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找到了要集中精力做的那“一件事”——協助花東鄉民改善生活環境。
花東地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然而當地人才嚴重外流。嚴長壽逐漸認識到,問題的根源在教育。當地聚居的少數民族不擅長升學考試,缺乏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許多年輕人畢業后找不到工作,只好離鄉去臺北等大城市謀生。
只有辦學校,補充適合少數民族的教育資源,才能結構性地扭轉現狀。當時,星云法師在臺東經營均一中小學,聽說嚴長壽的想法后,將這所私立“貴族學校”無條件轉交。學校從此具備了公益性質,生源有三分之一來自低收入戶或隔代教養的家庭,享受全額補助。
2011年接手時,嚴長壽撰寫一冊《教育應該不一樣》,詳細分析臺灣升學考試體制的弊病,并提出若干種理想化的解決方案。八年來,他在臺東辦中小學,與當地職業學校和外界高校接軌;也開辦阿美人母語幼兒園,恢復少數民族文化。學校還根據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特質,開設綠能建筑、當代藝術和國際餐旅等課程。他相信,這些技能會成為孩子們未來生活的優勢所在。
年屆古稀的嚴長壽,現在每天早晚堅持鍛煉。“我的動力不是讓自己活得更久,我希望可以多陪這些小孩子。”2019年1月,嚴長壽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已經拿掉一個腎了,所以對生死不會太擔心,只是希望既然做了,承擔這么多的社會期待,就能夠盡量做一點事。”
“把一流的老師送到最偏僻的地方去”
南方周末:你在《教育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