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閱讀】王銘銘——社會篇

“走向世界”?那還用說,難道能夠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嗎?哪怕你不情不愿,兩腳仿佛拖著鐵鐐和鐵球,你也只好走向這世界,因為你絕沒有辦法走出這世界,即使兩腳生了翅膀。
看世界,讀中國——名家推薦:2007暑假閱讀書目


王銘銘
年 齡 45
現 職 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研究方向 社會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中國社會與文化研究


    “身未動,心已遠?!痹掚m已成旅游廣告,卻又是在譏諷旅游——時下海外游歷,多為“身已動,心未遠”。
    知識分子之游歷又如何?借法蘭西友人Nicole Lapierre的書名一用——思想旅行之原旨為,令我們身心暫離故土,“在他處思考”。我們做到這點了嗎?讀鐘叔河先生之《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中華書局,2000),在找到自信的同時,也找到了另一番體會?押“在他處思考”,是一條漫漫長路。
    “混合心態”,在以下幾本書的“解讀”中能得到顯現: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游記》(岳麓書社,1985;社科文獻,2007)。戊戌變法失敗后?熏康有為流亡國外時寫下此書??凳?“流離異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游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里路”,其間,將大量筆墨奉獻給意大利和法國。思想跳躍于中西之間,《歐洲十一國游記》對于中歐一統與分化的歷史提出了至今仍有意義的詮釋。
    梁啟超:《新大陸游記》(東方出版社,2006;社科文獻,2007)。此為梁氏1903年赴美洲游歷的實錄,生動表述了一位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家對于新興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認識。梁啟超對于美國之城市化濃墨以描,且以美國從抗英到獨立之進程為主線,敘述其對共和制實質之質疑。尤值重視者,梁氏此書所表露出的對于共和政體之失望?押“吾游美國,而深嘆共和政體,實不如君主立憲……”此話意味深長。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商務印書館,1996)。中西二分的世界觀在近代中國思想中取得“文化霸權地位”之后,梁氏此書重點在于呈現中國、印度、西方三種不同類型的“文化路向”之鼎立狀態,對于我們今日理解世界,甚為重要。梁氏認為,西方文化以歷史目的論為特征,所走的是“向前的路向”,中國文化的主調為調和、持中,而印度文化則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為其根本精神”。此書之“中國中心論”奠基于跨文化比較,其對于未來文化演進之思考,堪稱精彩。國內關注梁漱溟者,多只了解其鄉村建設之思想,而忘卻中國乃是一個有世界觀的天下,而梁氏對此說了不少“大話”。
    儲安平:《英人、法人、中國人》(遼寧教育,2005)??梢暈檫@位1960年代神秘消失的政治思想家之海外隨筆。1935年,儲安平留學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政治系,游學歐洲,途中形成成熟的政治理念,選擇英國為中國的“政治模式”。是書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儲安平的“他者之心”。
    顧準:《希臘城邦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鴉作者的多種文集均有收錄)。顧準于1973—1974年間展開西方文明的中國式探索。該筆記旨在比較中西文明,以希臘城邦制度為“表現形式”,透露出其對“東方專制主義”之憂思,為自由思想家之風范。
    以上書目,選修我在2007年于北大開設的“海外民族志”課程的青年才俊們都已“解讀”過,此處重述之,猜想有意踏上“思想旅程”的同好,會有一定興趣。
    之所以在北大開課大談中國人眼里的“非中國”,是因為考慮到:獲得一種從中國的觀點看世界的知識力,對于新一代知識分子而言,再重要不過了。
    開放時代,“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號召一呼百應,而國人卻不知中國與世界本非二分?!白屩袊呦蚴澜纭?,那不等于是在說“中國在世界之外”嗎?
    除了質疑,固然還是有些許學術想法。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的中國人文學,多聚焦于中國自身。我們喜歡看自己。盡管“看自己”不該以拒絕審視他人為前提,但數十年來,知識上的這種“自力更生精神”,卻害得我們喪失了深度了解世界的愿望。
    人文學,應以事例詮釋整體世界。中國人文學若缺乏世界解釋力,或缺乏在自我與他者之間跨越的本事,則即使我們再渲染自己的“獨到之處”,亦無法擺脫作為“地方性知識”的身份。
    今年上“海外研究”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廣泛閱讀自古以來中國自己的海外論述。課的前半段,我占用了多數時間,啰嗦中國的“天下觀”,我輕狂卻不無沉重地言說《山海經》、《穆天子傳》、《大唐西域記》、《島夷志略》等眾多古書里的“中國式西方學”,斷言,在西方出現東方學之前的數千年,中國已存在著“西方學”,這門不怎么能以現代科學來衡量的“學”,先以“東方君主”穆天子朝拜西王母為起點,到漢唐時期繼之以“佛教征服中國”,生成“西方極樂世界”之理想,隨著海上交通之發達,則又漸漸自陸至海,至遲于元明,即已生成了“中國式西洋理論”。
    說古史,為的是看近代。
    近代以來,知識分子搖擺于種種“西方學”之間,或以西方為“他處的理想國”,或以西方為“惡之花”,或二者兼之。
    另外,中國人類學家中,似長期有對海外進行“客觀研究”之努力,如吳澤霖《美國人對黑人、猶太人、東方人的態度》(中央民族學院,1992)、費孝通:《美國與美國人》(北京三聯,1985)、許烺光《宗族、種姓、俱樂部》(華夏,1990)、喬健編著《印第安人的誦歌》(廣西師大,2004)等等,均屬此類。這些書與前面羅列的五部以“跨文化政治哲學”為書寫宗旨的旅行記及隨筆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意味著,迄今中國人類學在此一方面之“境界”,早已被康有為等“不得已而遠行者”所抵達)。
    至于中國人文學“走向世界”之意義,錢鍾書先生曾出妙語:
    “走向世界”?那還用說,難道能夠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嗎?哪怕你不情不愿,兩腳仿佛拖著鐵鐐和鐵球,你也只好走向這世界,因為你絕沒有辦法走出這世界,即使兩腳生了翅膀。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世界,就成為人的世界。(錢鍾書序,鐘叔河《走向世界?押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熏頁2)
    一方面,我們再如何也不能將自己疏離于世界之外,另一方面,我們的生活再如何也是世界本身——深刻!可嘆!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