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閱讀】孟彥弘——歷史篇
不過,我也要聲明,這種科班訓練純屬屠龍之技,似乎并無實用的價值,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不要找我算賬。
看世界,讀中國——名家推薦:2007暑假閱讀書目
孟彥弘
年 齡 41
現 職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 隋唐史
朋友委托我給一般讀者開列一些有關中國古代史的著作,以作消夏之用。讓一位非專業讀者能讀某些專業方面的論著,首先就必須考慮這些著作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對專業讀者而言,無論有無趣味,他都必須去讀,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飯碗。而過于艱深的專業論著,似乎也不必讓非專業讀者吃苦去啃。其次,我們還應考慮時間的因素;開得過多,分量太重,根本讀不過來,則推薦了也等于沒有推薦。本著這樣的原則,我想大家在無聊時或許讀一讀下面的著作。
1.嚴耕望:《治史三書》(遼教,1998)。所謂三書,是指《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及《錢賓四先生和我》;這其中以《治史經驗談》分量最大,也最為詳盡。作者是研究中國中古史的大家,著作既多,質量亦高,影響也很大。書中所談,確是作者多年治史的甘苦,非常實用,也很有趣,與坊間流行的“歷史研究法”多有不同。比如,他告誡大家,要看書,不要抱定一個題目去找材料?,F在電子古籍已很多,找材料更為便捷,但這條經驗依然有效,因為檢索出的史料,垃圾信息太多,沙汰已頗不易,而同時更能說明問題的“隱性的史料”又絕然不會出現。最重要的是,檢索而不讀書,則對書本身沒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對書本身的了解、認識,又會影響到我們對史料的分析和判斷。再如,要少說否定的話,不要忽略反面的證據,引材料不要輕易改字,等等,對我們研究工作都有警示的意義。他在談這些經驗時,舉了不少小例子,使這些原則變成了鮮活的東西,我們更易于舉一反三。還有類似的一本書,也值得一讀,即以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名家的嚴中平先生的《科學研究方法十講》(人民,1986)。該書是為中國近代經濟史專業的研究生編寫的講義。有關學者治學的甘苦以及學術史的掌故,大可翻翻張世林先生編的《學林春秋》(中華,1998)和《學林往事》(朝華,2000),以及三聯書店編輯出版的種種學記,如《勵耘書屋問學記》、《蒿廬問學記》、《蒙文通問學記》、《鄭天挺學記》等。
2.《陳垣史源學雜文》(增訂本,北京三聯,2007)。所謂史源,是指史料的出處或來源。作者在輔仁大學開設史源學一課,主要選擇《日知錄》、《鮚埼亭集》、《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等清代史學名著中的一些條目或篇目,讓學生找出其史料出處,看其引證是否充分,敘述有無錯誤。本書就是作者給學生所作的示范。他以《廿二史札記》為例,總結道:“讀書不統觀首尾,不可妄下批評。讀史不知人論世,不能妄相比較。讀書不點句分段,則上下文易混。讀書不細心尋繹,則甲乙事易淆。引書不論朝代,則因果每倒置。引書不注卷數,則證據嫌浮泛?!闭J真閱讀此書,會對史料的辨析有一分真切的了解,而史料之收集、辨析,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步。編者陳智超先生所作注釋和編按,對我們領會此書不無幫助。另外,作者非常重視文章的寫作,包括遣詞造句,比如他在給學生作業的評語中說“‘其之’荒謬,云云、其之連用”,“其字用得不對”,“均皆二字連用”等?!案戒浟庇坝W生作業,其上的批改更可說明這一點。我們應當學習作者精煉的文風,而不宜在學術論文中大量使用口語。
3.吳小如、吳同賓:《中國文史工具資料書舉要》(中華,1982;天津古籍,2002)。中國古籍浩如煙海,學文史,首先就要知道大致有些什么書。做到這一點,就要靠所謂“目錄學”的修養。過去人們主要是通過《書目答問》和《四庫全書提要》來達到這一目的,但這兩部書的使用都需要讀者具有相當的基礎。本書對中國文史方面的資料書(如經書、子書、文學方面的總集、戲曲集、類書、政書等),以及工具書(如人名、地名、年表、文字音韻訓詁、書目、索引等)所作的扼要介紹,更易為初學者所接受。它使我們能了解中國文史方面的主要典籍,知道一些主要工具書及其使用方法,為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一個基礎。對研究歷史更實用的,則是陳高華、陳智超等編寫的《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北京出版社,1983;天津古籍,2006)。此書大致按中國史斷代來編寫;編者都是研究相關斷代的專家,而不是研究文獻目錄的學者,因此對書的介紹,主要是從“實用”出發,告訴我們研究某個朝代,主要有些什么書,什么書中有什么樣的史料等。
4.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上海古籍,1980;華中師大?熏 2004)。研究歷史,離不開古籍。文獻資料是歷史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史料。我們不僅要將與自己研究題目有關的史料一條條抄出來,而且對一些基本典籍也需要一再通讀。讀古籍,就需對古籍的編撰、體例、鈔刻流傳等情況有所了解。目前,已有相當部分的基本古籍經過整理,出版了點校本,很便于我們的閱讀使用;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典籍尚未整理。我們在閱讀、使用古籍時,首先要意識到書中可能會有不少錯誤;怎樣發現錯誤,怎樣判斷不同版本間岐異的是非對錯,就需要“??薄?。本書在論校書時,談及古書致誤的一些基本規律以及校書的一些基本依據;在論讀書時,又談及古書的一些基本體例。這些知識對我們閱讀古書都有很大幫助。有了這本書的基礎,還可以進一步閱讀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和《古書通例》(此二書近以《余嘉錫說文獻》為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排出版,2001)。對書本身的了解(即所謂“版本學”),可閱讀葉德輝《書林清話》(中華,1999)。如果想對古代書籍有更直觀的認識,可翻閱《中國版刻圖錄》(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90)。
5.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見《古史辨》第一冊,上海古籍,1982;《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一冊,中華,1993;手稿本,中華,2006)。顧先生在1920年代以“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飲譽學界,并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認為古書中對上古史的記載是靠不住的,越往后的古書對上古史的記載越豐富,其中便不無編制、想象的成分。由此又導致了學界對古書辨偽的風潮。這份《自序》,不僅可以使我們知道作者這一史觀的形成過程,作者求學的經歷,而且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學術界的狀況。同時,顧先生以“能寫”著稱,由這篇《自序》,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的語體文(或白話文)絕非一片口語。從今天的眼光看來,對古書所記載的古史的否定,并不等于對古史本來面目的否定。當時疑為偽書的許多古書,由近二三十年的出土文獻,證明并不是到漢代才有人有意偽作;即使如此,這些古書中對古史的記載,仍需辨析。我們不能退回到對古書中所記載的三皇五帝的世系都信從不疑的時代。
也許讀者會發現,這些書都讀了,自己仍然徘徊在史學研究的大門口。其實,要登堂入室,還需要接受科班訓練。史學研究的門檻比自然科學可能要低些,或許在不少人眼里,低得還不是一星半點,但它畢竟是一門專業,并不像“品三國”,或讀《論語》說體會那么容易。當然,讀者因為這幾本書而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發生了興趣,以至于立志要終生從事這項工作,那是再好不過的。不過,我也要聲明,這種科班訓練純屬屠龍之技,似乎并無實用的價值,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不要找我算賬。
孟彥弘
年 齡 41
現 職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研究方向 隋唐史
朋友委托我給一般讀者開列一些有關中國古代史的著作,以作消夏之用。讓一位非專業讀者能讀某些專業方面的論著,首先就必須考慮這些著作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對專業讀者而言,無論有無趣味,他都必須去讀,這是他的工作,是他的飯碗。而過于艱深的專業論著,似乎也不必讓非專業讀者吃苦去啃。其次,我們還應考慮時間的因素;開得過多,分量太重,根本讀不過來,則推薦了也等于沒有推薦。本著這樣的原則,我想大家在無聊時或許讀一讀下面的著作。
1.嚴耕望:《治史三書》(遼教,1998)。所謂三書,是指《治史經驗談》、《治史答問》及《錢賓四先生和我》;這其中以《治史經驗談》分量最大,也最為詳盡。作者是研究中國中古史的大家,著作既多,質量亦高,影響也很大。書中所談,確是作者多年治史的甘苦,非常實用,也很有趣,與坊間流行的“歷史研究法”多有不同。比如,他告誡大家,要看書,不要抱定一個題目去找材料?,F在電子古籍已很多,找材料更為便捷,但這條經驗依然有效,因為檢索出的史料,垃圾信息太多,沙汰已頗不易,而同時更能說明問題的“隱性的史料”又絕然不會出現。最重要的是,檢索而不讀書,則對書本身沒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對書本身的了解、認識,又會影響到我們對史料的分析和判斷。再如,要少說否定的話,不要忽略反面的證據,引材料不要輕易改字,等等,對我們研究工作都有警示的意義。他在談這些經驗時,舉了不少小例子,使這些原則變成了鮮活的東西,我們更易于舉一反三。還有類似的一本書,也值得一讀,即以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名家的嚴中平先生的《科學研究方法十講》(人民,1986)。該書是為中國近代經濟史專業的研究生編寫的講義。有關學者治學的甘苦以及學術史的掌故,大可翻翻張世林先生編的《學林春秋》(中華,1998)和《學林往事》(朝華,2000),以及三聯書店編輯出版的種種學記,如《勵耘書屋問學記》、《蒿廬問學記》、《蒙文通問學記》、《鄭天挺學記》等。
2.《陳垣史源學雜文》(增訂本,北京三聯,2007)。所謂史源,是指史料的出處或來源。作者在輔仁大學開設史源學一課,主要選擇《日知錄》、《鮚埼亭集》、《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等清代史學名著中的一些條目或篇目,讓學生找出其史料出處,看其引證是否充分,敘述有無錯誤。本書就是作者給學生所作的示范。他以《廿二史札記》為例,總結道:“讀書不統觀首尾,不可妄下批評。讀史不知人論世,不能妄相比較。讀書不點句分段,則上下文易混。讀書不細心尋繹,則甲乙事易淆。引書不論朝代,則因果每倒置。引書不注卷數,則證據嫌浮泛?!闭J真閱讀此書,會對史料的辨析有一分真切的了解,而史料之收集、辨析,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步。編者陳智超先生所作注釋和編按,對我們領會此書不無幫助。另外,作者非常重視文章的寫作,包括遣詞造句,比如他在給學生作業的評語中說“‘其之’荒謬,云云、其之連用”,“其字用得不對”,“均皆二字連用”等?!案戒浟庇坝W生作業,其上的批改更可說明這一點。我們應當學習作者精煉的文風,而不宜在學術論文中大量使用口語。
3.吳小如、吳同賓:《中國文史工具資料書舉要》(中華,1982;天津古籍,2002)。中國古籍浩如煙海,學文史,首先就要知道大致有些什么書。做到這一點,就要靠所謂“目錄學”的修養。過去人們主要是通過《書目答問》和《四庫全書提要》來達到這一目的,但這兩部書的使用都需要讀者具有相當的基礎。本書對中國文史方面的資料書(如經書、子書、文學方面的總集、戲曲集、類書、政書等),以及工具書(如人名、地名、年表、文字音韻訓詁、書目、索引等)所作的扼要介紹,更易為初學者所接受。它使我們能了解中國文史方面的主要典籍,知道一些主要工具書及其使用方法,為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打下一個基礎。對研究歷史更實用的,則是陳高華、陳智超等編寫的《中國古代史史料學》(北京出版社,1983;天津古籍,2006)。此書大致按中國史斷代來編寫;編者都是研究相關斷代的專家,而不是研究文獻目錄的學者,因此對書的介紹,主要是從“實用”出發,告訴我們研究某個朝代,主要有些什么書,什么書中有什么樣的史料等。
4.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上海古籍,1980;華中師大?熏 2004)。研究歷史,離不開古籍。文獻資料是歷史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史料。我們不僅要將與自己研究題目有關的史料一條條抄出來,而且對一些基本典籍也需要一再通讀。讀古籍,就需對古籍的編撰、體例、鈔刻流傳等情況有所了解。目前,已有相當部分的基本古籍經過整理,出版了點校本,很便于我們的閱讀使用;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典籍尚未整理。我們在閱讀、使用古籍時,首先要意識到書中可能會有不少錯誤;怎樣發現錯誤,怎樣判斷不同版本間岐異的是非對錯,就需要“??薄?。本書在論校書時,談及古書致誤的一些基本規律以及校書的一些基本依據;在論讀書時,又談及古書的一些基本體例。這些知識對我們閱讀古書都有很大幫助。有了這本書的基礎,還可以進一步閱讀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和《古書通例》(此二書近以《余嘉錫說文獻》為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排出版,2001)。對書本身的了解(即所謂“版本學”),可閱讀葉德輝《書林清話》(中華,1999)。如果想對古代書籍有更直觀的認識,可翻閱《中國版刻圖錄》(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90)。
5.顧頡剛:《古史辨第一冊自序》(見《古史辨》第一冊,上海古籍,1982;《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一冊,中華,1993;手稿本,中華,2006)。顧先生在1920年代以“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飲譽學界,并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認為古書中對上古史的記載是靠不住的,越往后的古書對上古史的記載越豐富,其中便不無編制、想象的成分。由此又導致了學界對古書辨偽的風潮。這份《自序》,不僅可以使我們知道作者這一史觀的形成過程,作者求學的經歷,而且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學術界的狀況。同時,顧先生以“能寫”著稱,由這篇《自序》,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的語體文(或白話文)絕非一片口語。從今天的眼光看來,對古書所記載的古史的否定,并不等于對古史本來面目的否定。當時疑為偽書的許多古書,由近二三十年的出土文獻,證明并不是到漢代才有人有意偽作;即使如此,這些古書中對古史的記載,仍需辨析。我們不能退回到對古書中所記載的三皇五帝的世系都信從不疑的時代。
也許讀者會發現,這些書都讀了,自己仍然徘徊在史學研究的大門口。其實,要登堂入室,還需要接受科班訓練。史學研究的門檻比自然科學可能要低些,或許在不少人眼里,低得還不是一星半點,但它畢竟是一門專業,并不像“品三國”,或讀《論語》說體會那么容易。當然,讀者因為這幾本書而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發生了興趣,以至于立志要終生從事這項工作,那是再好不過的。不過,我也要聲明,這種科班訓練純屬屠龍之技,似乎并無實用的價值,畢業后找不到工作,不要找我算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