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小農戶,中國可以從荷蘭學到什么?
荷蘭政府很重視農業發展,大力投資農業方面的教育和科研,提高農業知識技術水平,而且采取措施將這些先進的知識技能盡快輸送給農民,促其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在號召學習荷蘭農業的呼喚聲中,有人指出要警惕荷蘭的“高效率、低美味”問題。
責任編輯:聶寒非
荷蘭政府很重視農業發展,大力投資農業方面的教育和科研,提高農業知識技術水平,而且采取措施將這些先進的知識技能盡快輸送給農民,促其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在號召學習荷蘭農業的呼喚聲中,有人指出要警惕荷蘭的“高效率、低美味”問題。
荷蘭當地農民在盛夏的熱浪中為他們的莊稼澆水。
最近,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指出,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中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這是農業發展必須長期面對的現實。防止人為壘大戶,排擠小農戶。
在農業發展方面,荷蘭是一個被很多人盛贊的榜樣。荷蘭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并不好,土地很少,氣候也不好,低洼潮濕,光照不足。但它卻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它的農業投入產出效率奇高,譬如土豆的每英畝產量,世界平均是9噸,荷蘭是20噸;很多農作物的用水量,荷蘭要比其它國家節省90%。
如此高效的農業是如何運作的呢?是通過大農戶還是小農戶?
根據歐盟的農場結構調查,58%的荷蘭農場的土地少于20公頃(約合50畝),只有15%的農場用地等于或多于50公頃(約合124畝),有14%的農場用地少于2公頃(約合5畝)。從農場用地的角度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