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娃娃魚棲息地大規模拆除水電站大壩
為了保護野生娃娃魚的棲息地,截至2018年12月,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有34個水電站被關閉退出,拆除發電設備43臺套,長江重要支流澧水流域的10座水電站大壩被拆除。
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的穿洞峽水電站已經關閉 。新華社記者阮周圍攝
萬物復蘇的時節,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的澧水芭茅溪河段,江澄如練,魚蝦遨游,在昔日的水電站大壩消失后,曾經的“死水”如今“活”了起來。
為了保護野生娃娃魚的棲息地,截至2018年12月,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有34個水電站被關閉退出,拆除發電設備43臺套,長江重要支流澧水流域的10座水電站大壩被拆除。
目前,保護區范圍內的水電站整治工作正持續進行。“要切實糾正保護區水電開發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影響大鯢天然出苗點生態環境的水電站立即關停退出,對采用引水式發電出現河流斷流的水電站立即關停退出。”張家界市水利局局長胡圣虎說。
與此同時,張家界市涉大鯢保護區的29個采砂項目已全部取締關閉,拆除網箱25.37萬平方米、攔網31.77萬平方米。記者在當地看到,水壩拆除后,河水流速加快,水質也明顯好轉。
兩棲動物大鯢又名娃娃魚,是與恐龍同時代的珍貴“活化石”,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武陵源的張家界市,是中國大鯢主要原產地之一。
春天的澧水,一江清流從八大公山奔涌而下。這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的澧水芭茅溪河段,昔日的水電站大壩被爆破拆除后的舊址。新華社記者阮周圍攝
1995年,湖南省張家界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次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大鯢及其棲息地環境。保護區河流干流及支流745條,總長度約3000公里,涵蓋了張家界市76.5%的水域面積。
經調查,大鯢保護區內現有88個水電項目。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何平介紹,水壩截斷了河流,阻斷了魚類的洄游通道,加之人類活動的增加、水質的惡化,導致大鯢的生存棲息地不斷縮小,被迫形成孤島化的生存分布。保護區內大鯢的天然出苗點與保護區成立之初相比明顯減少。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梁志強表示,大鯢喜歡棲息在有流水的洞穴中,一般晝伏夜出,夜間外出覓食,黎明前又回原洞,河流中的圍欄設施如攔水壩等均有可能阻礙大鯢的覓食通道。
“娃娃魚是張家界的生態名片,也是城市吉祥物。”張家界市林業局局長覃遵江說,“既要保護娃娃魚這個物種,也要保護好它們的棲息地和食物鏈。有些河段雖然沒有發現野生娃娃魚,但河流的上下游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魚蝦蟹等水生生物資源,對于娃娃魚的生存和繁衍也很重要。”
胡圣虎表示,大多數大壩將被拆除,只有少數具有重大防洪、灌溉、飲用水源等民生保障功能的水電站項目才能在整改后保留,而且必須確保源源不斷的生態流量。
大壩拆除了,娃娃魚活動通道順暢了,食物更豐富了。在梁志強看來,拆除大壩的意義還在于,河流恢復成自然流淌形態后,將更適合用肺呼吸的成年娃娃魚生存。“通俗地說,大壩拆除后,娃娃魚的生活會更加舒適。”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網絡編輯:溫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