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人工智能,隱私和效率一定是不可調和的嗎?”這是2019年3月23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主辦的一個論壇的主題。
責任編輯:馮葉
“人工智能,隱私和效率一定是不可調和的嗎?”這是2019年3月23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主辦的一個論壇的主題。
人工智能時代下數據保護的發展之路,成為熱議的焦點。
隱私還是效率?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韓銀和博士發言時稱,隱私是人類的尊嚴或者人格的表現。我們需要效率,但是更需要隱私,我們是在保護隱私的基礎上追求效率。個人數據是隱私在網絡空間的投射,但是這種個人數據是否界定為一種資產,還要考量。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的孟小峰教授認為,數據應是精神和物質的延伸物。隱私的問題是跟數據的發展相伴而生的,要想解決隱私問題,需要先認真思考我們當下的數據生態,確立對數據的充分認識。
孟小峰依據三千萬移動用戶的數據集,建立了一個模型,算出每一個用戶流出數據的流速,以及每一個收集者收集數據直徑大小,從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溫翠玲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