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納入學術考評體系的障礙在哪里?
近日與友人討論余國藩翻譯的《西游記》,我們納悶:為什么五系合聘的芝加哥大學知名教授,要把時間“浪費”翻譯上,有這功夫可以寫多少論文???
責任編輯:劉小磊
今年的政協會議上,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建議,將對國外人文社科學術著作的翻譯,納入學術考評體系。
近日與友人討論余國藩翻譯的《西游記》,我們納悶:為什么五系合聘的芝加哥大學知名教授,要把時間“浪費”翻譯上,有這功夫可以寫多少論文???這樣的問題或許也曾閃過大學者余國藩本人的腦海,但如今看來,很少人知道余教授自己寫過什么,但說到《西游記》的全本翻譯,他的名字是繞不過的?!段饔斡洝贩g當屬余教授最重要的學術貢獻。
今年的政協會議上,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建議,將對國外人文社科學術著作的翻譯,納入學術考評體系。他這么說有兩重考慮,一是發展“先進文化”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另外,要進一步擴大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做好優秀文化的對外傳播。類似的提案和倡議,過去也曾聽說。我自己也撰文呼吁過,但都沒有聽到進一步的消息。
與此同時,優秀翻譯人才仍在不斷流失。翻譯既然不算成果,學者有時間和精力,自然就花在論文寫作上了。學術圈外的文學譯者,更無成果考慮,而出版界給出的報酬幾十年不變,只盼望譯者用愛心發電。譯者出自生存的需要,權衡利弊,不難做出進入其他領域的決定。
2019年對于翻譯界的另外一大改變,是美國大量公版書的解凍。1909年美國版權法規定,作者對作品的擁有權為56年。該法律在1976年修訂,保護期延至1998年。1998年,國會再次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