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廣州就是全國”——李海鷹作品音樂會的故事
李海鷹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流行音樂黃金時期的代表作曲家,親歷了從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流行樂壇從崛起,到巔峰,到式微的30年過程
責任編輯:袁蕾 朱又可 實習生 孔任遠
7月7日晚,廣州新白云體育館,李海鷹交響音樂會現場,一名T恤仔褲的大學生一進場,就不安起來:“我是不是穿得太隨便了?”另外一些觀眾也在擔心自己是不是太正式了。
李海鷹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州流行音樂黃金時期的代表作曲家,親歷了從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流行樂壇從崛起,到巔峰,到式微的30年過程。
音樂會全稱很復雜:“祝福北京——2008李海鷹作品巨星璀璨大型交響音樂會”,但其實它跟“北京”沒有太大關系,這是給“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獻禮之一,其他的獻禮還包括《青春萬歲——粵港澳青年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型歌會》等。
這好像是兩場演出:交響樂奏響、合唱團唱起時,大家肅穆坐立;歌星們出場,年輕人就興奮地吹口哨。
劉歡排練了三遍,盡管平時唱《彎彎的月亮》,“閉著眼立馬就能哼出來。”化妝時,孫儷的表情緊張得都走了樣,“化兩下動兩下”,把化妝師給弄懵了,當管弦樂團奏響《愛如空氣》的旋律時,她臨上臺要了一張紙巾,“感覺要哭”。站在臺上,潘長江的雙腿哆嗦成兩片葉子,他要唱的是二人轉《過河》,配樂的是面前“黑壓壓一片交響樂隊”。
陪李海鷹回來的毛寧、陳明、孫楠,以及沒來的楊鈺瑩,都是在廣州起家,成為當年風靡全國的巨星的。1996年前后,包括李海鷹在內的大批廣州音樂人,集體北上另辟天地。
演出時,李海鷹時而坐下彈奏鋼琴,時而起身指揮廣州交響樂團及童聲與成人兩個合唱團。在恢弘的交響樂中,明星逐個登臺,演唱了他各個時期創作的當紅歌,《彎彎的月亮》(1989)、《我不想說》(1993)、《過河》(1996)、《七子之歌》(1999)、《愛如空氣》(2005)……
“我今晚很high!”一進采訪間,李海鷹用手把被汗水黏在額頭的劉海往后一甩。
港臺歌曲不得超過30%
15歲時,李海鷹得到一把秦琴(類似于二胡的樂器),他在樓道里用撥片撥,嘴里哼著胡謅的廣東小調。
住樓上的一個上海工程師下樓來,瞧了一會他撥弦,說:“這琴不高級,小提琴才高級。”工程師把秦琴放在他肩上,拿了把木尺遞給他,“在琴弦上來回鋸,用不著撥。”
一年后,李海鷹作為全校惟一會五線譜和略懂小提琴的人,考入廣州粵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