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套路”京東背后——校園白條明與暗
“學生在校園里的社會關系是非常牢固、非常穩定的……他欠了貸款咬牙也要還上,他承受不起(賴賬)這個后果?!?/blockquote>責任編輯:錢昊平 何海寧
2019年3月8日,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京東校園白條案。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28日《南方周末》)
“學生在校園里的社會關系是非常牢固、非常穩定的……他欠了貸款咬牙也要還上,他承受不起(賴賬)這個后果。”
按照一位京東金融內部人士對媒體的說法,京東有針對網絡“黑產”的專門團隊,其中不乏前公安民警和前檢察官。
雖然京東白條“長得很像信用卡”,但因為沒有第三方金融機構介入,與客戶的關系不是“借貸”而是“賒購”,因此并非是信用卡,它也不需要金融牌照。
警方抓了三十多名嫌疑人,據一被告人的代理律師介紹,其中大約有一半在公安偵查階段就因為足額退賠而獲得京東諒解,后來免予追究刑事責任,最后站在法庭上的被告人,多是未退賠者。
2019年3月8日,一起看似尋常的團伙詐騙案在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并當庭宣判。數家媒體記者被法院邀請旁聽。
該案共有9名被告人——看起來并不是很多,詐騙金額共計110萬余元——數字也不是很大,兩名主犯分別獲刑10年9個月和10年6個月,從犯則均在3年以下——量刑并不算重。
不尋常的是,互聯網巨頭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東)成了受害人。接到法院通知后,京東派了3個人前往。
詐騙京東的,是一群涉世未深的“95后”,他們基本都沒有犯罪前科,其中一名主犯是在校大學生,有的還是未成年人。這群“小伙伴”利用京東校園白條的一系列漏洞,先后114次假冒大學生騙取校園白條賒購額度,在京東商城賒購商品,并將其變賣瓜分。他們分工明確,甚至還有上下線,有的屬于臨時“兼職”,有的則將其當作了“事業”。
此類詐騙案并非孤例。同樣是在長沙,芙蓉區人民法院2018年也審理過一起涉及京東白條的詐騙案,作案手法與本案類似,被假冒的大學生共計89人。
長沙天心區法院此次邀請媒體旁聽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此舉震懾犯罪分子,體現該院在優化營商環境、保護民營經濟發展方面的努力。開庭前一天,法院負責人還與京東公司3名工作人員座談,京東對法院等政法機關及時打擊黑產犯罪、有效保護企業利益表示衷心感謝。
然而一家媒體在報道時卻“跑偏”,將視線對準京東內部的管理:互聯網巨頭被幾個小孩“套路”了。
灰色地帶
主犯汪銘曾是湖南某學院化學系的學生,最初只是覺得“好玩”,之后才走上了針對京東的職業詐騙之路。2016年9月,正在讀大二的他通過一個金融QQ群了解到,京東校園白條存在一個致命的漏洞。
“實名認證那一關可以直接跳過,不需要綁定銀行卡了,可以直接進行下一步的操作……”宣判之后,汪銘對采訪他的數名記者說。
2014年2月上線的京東白條是國內第一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一度是“行業創新的典范”,其模式是:京東公司給白條用戶一定的現金使用額度(一般在15000元以下),允許用戶在京東商城購買相應額度的商品,最長可以延后30天結算,即“先消費,后付款”,如果超期未支付全部應付款項而導致信用違約,則需支付違約金。
校園白條是京東白條獨有的、專門面向大學生的一款產品。其2015年初剛推出之際,正值各種面向大學生的“校園貸“興盛之時,據媒體報道,校園白條大約占高校校園貸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與螞蟻“花唄”相當。
從事證券工作的孫天馳,曾是北京大學金融法研究中心一名碩士研究生。在讀研期間,他曾專門對京東白條做過研究,并且十分看好這款產品。在他看來,雖然京東白條“長得很像信用卡”,但是因為沒有第三方金融機構介入,與客戶的關系不是“借貸”而是“賒購”,因此并非是信用卡,它也不需要金融牌照。
孫天馳認為,當時由于考慮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