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的蔣介石
辛亥革命時期,蔣介石所做最驚人之事莫過于1911年1月14日刺殺陶成章。蔣介石在日后所寫的日記里并不諱言刺陶的動機:“余之除陶,乃出于為革命為本黨之大義,由余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求知之義。然而總理最后信我與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也?!?/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小磊
對史家來說,人物事跡的真實性,價值高于對其行為的道德判斷。“文革”前編纂的關于辛亥革命的史書,對“反動”、“反面”人物,凡是引用1949年之前的舊文,極盡刪削;而親歷者在1949年之后發表的回憶錄,亦諱莫如深;以至某些特殊人物在辛亥革命中的事跡在史書中被蒸發了,蔣介石就是一例。1978年后,隨著思想解放的不斷深入,這種情況,有所好轉。近年來,因能方便購到臺灣、香港等海外出版的史書,與國內出版的史書勘讀比較,蔣介石在辛亥革命中的活動得以梳理清楚。
一、蔣介石回國,協助黃郛促成浙江新軍起義
武昌首義爆發后,陳其美即奔走江、浙,策動南京、杭州新軍起義,后因南京方面條件不成熟,便開始籌劃光復滬杭之策。八月二十一日(10月12日),陳其美親赴杭州,次日召集浙江新軍中的革命黨人顧乃斌、褚輔成、吳思豫等人密議。因當時軍界人士分急進與緩進兩派,意見不一,遂決定上海、杭州分頭著手準備。八月底,陳其美忙于籌備上海起義,無法分身,派姚勇忱去杭州聯絡新軍。顧乃斌等人表示,對于起義,新軍中的黨人意志堅決,但有兩標(編者注:清末陸軍編制,相當于后來的團)駐扎在城外,每一士兵子彈不足5粒,而在城內駐防的旗營,加上撫臺衙門駐扎的巡防營一個營、衛隊兩個連,兵多械足,確占優勢,他們不愿冒險。如能組織一定數量的敢死隊配合新軍起義,勝算較大,杭州方面已派人分往寧波、紹興、臺州、金華等地招募敢死隊員,一個月才能集中,所以起義日期須在九月二十日以后。此時,漢口已失,陳其美接到黃興自前線發來的電報,馮國璋正急攻漢陽,若再失漢陽,武昌危殆。黃興催促滬杭盡快起義,聲援武昌,陳其美十分著急,把上海起義的日期定在九月十三日,杭州起義也不能再拖,必須派得力人手赴杭籌劃,就在這時,黃郛、蔣介石相繼抵滬。
黃郛(字膺白),杭州人,光緒三十年(1904)春考入浙江武備學堂,因學識優良,不久即在同學中成為突出人物。在校兩年,未及畢業即被提前派遣留學日本,進振武學校,因他長于算術、地理,畢業后被選入參謀本部陸軍測繪學校學習。黃郛在日本加入了同盟會,并介紹浙江籍留日學生參加同盟會的組織和活動,他的許多同學、朋友日后成了浙江新軍的軍官。光緒三十三年(1907)暑假,黃郛與吳思豫回國。吳結婚時邀他做證婚人,他與日后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