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墻里面看電影
“文革”中拍的“革命電影”特別適合監獄中放映,因為影片中一律孤男寡女,不食人間煙火,不會引起犯人的遐想,有利于思想改造。
責任編輯:劉小磊
■個人歷史
1976年7月26日,我被以“現行反革命罪”判處有期徒刑13年。罪行是“惡毒攻擊無產階級司令部、污蔑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和批林批孔運動”。經歷了7月28日的大地震,過了上訴期,8月初轉入“北京第一監獄”,因為屬于“重刑”(10年以上就算重刑),便留在一監監獄工廠勞動改造。
這是個比較規范的監獄,始建于清朝末年推行新政之時,連魯迅都參觀過,他有個書桌,買的就是一監工廠產品。他稱此地為“洋監獄”,其“構造堅固,不會倒塌”。魯迅所言不虛,它經受住了這次大地震的考驗,沒有太大的傷損。它有百年歷史,如在美國一定是文物了。
監獄與看守所不同,相對寬松一些了,在工廠勞動,每星期有一天的工休。兩三個星期放一次電影。放電影的地點是獄中的一個露天廣場,不大,但獄中千余人都能裝下。時間一般是在休息日的頭天夜晚。一監地處北京宣武區自新路,那時宣武區星期四停電,看電影的時間多在星期三的晚上。待天色黃昏時,犯人按照中隊的編制在看守的帶領下各自攜帶自己的小板凳來到小廣場,端然靜坐,天一擦黑,就開始放映了。
在“一監”呆了兩年,大約看了一二十場電影罷,每場一般是兩部影片,其中有三場至今還保留著鮮明的印象。一是所謂“批鄧(小平)、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影片。轉到一監不到一個月,毛澤東逝世,接著就是“四人幫”垮臺。本來“反擊右傾翻案風”該剎車了,不知是由于慣性,還是其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