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食品釀明患,“三高”兒童成隱憂 “圍剿”校園小賣部

中國6歲—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達到16%,而且還在明顯增加,兒童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也隨之呈上升趨勢。

責任編輯:何海寧

(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28日《南方周末》)

中國6歲—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達到16%,而且還在明顯增加,兒童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也隨之呈上升趨勢。

早在2004年,法國就禁止在學校中銷售可樂、巧克力甜點和高脂肪、高鹽分零食。2005年,美國飲料協會宣布限制可樂產品在中小學銷售。英國則規定,晚上9點之前的電視節目中不得播放任何低營養價值食品的廣告。

“小賣部就是我們的‘充電站’。”2019年3月19日,四川省綿陽市第十一中學一名初三女生蘆羽(化名)半開玩笑地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吃不到辣條感到很空虛。”

大約四天前,她發現學校小賣部里只剩下面包、水等食品,她最愛的“重口味”辣條已難覓蹤影。

一場針對中小學校園小賣部的“圍剿”正在全國多地掀起。按照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等三部委最新公布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小學、幼兒園一般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確有需要設置的,應當依法取得許可,并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

也就是說,從2019年4月1日起,躍動在無數80、90后味蕾與記憶里的校園小賣部,正在不少地方逐漸告別中小學校。而小賣部“原罪”的背后,是中國陌生而又落后的學校營養環境研究。

從各地規定到部委出手

因為買不到辣條,原本每天光顧兩次小賣部的蘆羽已經一整天都沒有去過了。“但如果早上有時間,我會從校外帶一點。”

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發現,在上述《規定》之前,全國各地針對校園小賣部的管理規定不一。早在2008年,安徽、上海就要求中小學校園內不允許開設出售食品的小賣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原則上不設超市(小賣部)等。2013年,北京規定中小學校園小賣部不得出售碳酸飲料等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飲料。

經過多輪打擊整治,部分城市已經叫停了校園小賣部,但仍有不少地方攤販眾多,售賣各種“三無”食品(一般指無生產日期、無質量合格證或生產許可證、無生產廠名稱的食品)。上述《規定》認為這些食品存在高油、高鹽、高脂等不健康指標。

以往,相關禁令散見于各地方教育部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