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徹斯特 在迷離、剛硬與平靜之間

曼城的雨還在下,我想起年少離開的中國南方小城,更加懂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滋味。酒吧夜晚的疑惑得到某些解答,人容易被異域環境的豐富性迷惑,平靜才屬于大多數人的生活,包括曼城

責任編輯:周建平

曼城的雨還在下,我想起年少離開的中國南方小城,更加懂得“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滋味。酒吧夜晚的疑惑得到某些解答,人容易被異域環境的豐富性迷惑,平靜才屬于大多數人的生活,包括曼城

城市心臟地帶,莫斯利大街(Mosley St.)上的彩色廣告牌

1

從曼徹斯特駛來的火車晚點了三分鐘,播音員在廣播里道歉,語氣認真地調侃著妨礙火車運行的天氣。目的地是陰雨天。

這趟快車走的是利茲通往曼城沿途風景最好的線路。穿風衣的姑娘Evonne側身退了退,讓拿著咖啡的我坐進靠窗的位置。陽光在窗外逐漸退去,火車掠過大片原野和草地,層層陰云壓下來,整幅畫面一下讓我聯想到梵高筆下的麥田。

曼城就落在這樣的平地里,準確來說,盆地。城市北方和東方毗鄰奔寧荒野,南面是同樣坦闊的柴郡平原。經過一路山線的綿延,列車一個小時后抵達維多利亞站。剛一落地,稠密的冷濕空氣撲了過來。

我哆嗦著灌完最后一口熱咖啡,打算先去最近的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市中心位于艾威爾河東岸和默西河北部,靠近麥諾克河和埃瑞克河的匯流處,風自哪方來,都能捎帶豐富的水汽。本地人認命般裹緊自己的大衣。

趕路途中才看見來時的火車在市中心的拱橋上穿城而過,原來我早已跟列車一起劃過了這座城市的心臟。

有軌電車開過兩條街,抵達博物館時天終于泛了些藍色。展覽館本身多處是舊廠房的遺址,展區門口佇立著一幅巨大的彩色宣傳牌,油彩艷麗,與上世紀美國夸張的廣告畫報風格相類——火車頭、馬、人牢牢占據著視覺重頭,比例上與后面的拱橋放在一塊很不合理;卻又特別合理地讓人窺見了那個年代的熱烈。

博物館外側的巨型油彩宣傳牌,前方是曼徹斯特至利物浦車站的原址,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實用交通軌道

牌前保留的正是1830年建成的世界第一條實用交通軌道的一部分——曼徹斯特至利物浦車站原址。一段單行的軌道筆直向前,一列蒸汽機車??吭阼F道的終端。黑鐵的質感未被年代封印,甚至與這個城市保持著某種協調,仿佛仍在等待隨時發出的鳴笛。當年,上萬噸緊實的棉紡織品就是從這里出發,運往30英里外的利物浦,再由默西運河上的貨輪通往更廣闊的海路,抵達不同國家。

曼徹斯特天生附帶新工業開源地的決斷手腕,在伯明翰等英國傳統工業城市仍然為是否采取新技術而猶豫不決時,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已迅速將一系列新技術運用于生產。18世紀60年代,蘭開夏郡的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織機,18世紀80年代,英國第一家棉紡織廠就在曼徹斯特誕生。到1830年,曼徹斯特的棉紡織廠已達99家,產量占英國棉紡織工業的近50%。

演示區內陳列著蒸汽機時代應用最廣的機械紡織機(還原版),左邊的素描描繪了當時工廠的運轉景象

人群也在聚集,前后不到一百年光景,曼徹斯特人口就從1750年的一萬七千人劇增到1835年的30萬人。曼徹斯特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革命重鎮。曾幾何時,世界的“工廠”是英國,英國的“工廠”是曼徹斯特。

這一切也為一個隔海相望的東方國度埋下傷痕的伏筆。暴風雨來臨的前夜,東方仍送上了真誠的贊嘆。1866年,赴歐洲考察的官員斌椿在《乘槎筆記》中寫道:“此地人民五十萬,街市繁盛,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于此。所織之布,發于各路售賣……往織布大行遍覽。樓五重,上下數百間,工匠計三千人。棉花包至此始開。由彈而紡、而織、而染,皆用火輪法&he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