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鳥愛好者到候鳥棲息地專家
胡曉燕退休九年來,把大量的時間交給了濕地。
責任編輯:張玥晗
民間濕地保護網絡項目的志愿者在北戴河濕地觀鳥。
(本文首發于2019年3月28日《南方周末》)
過去與猖獗的鳥類盜獵做斗爭的公益組織,在濕地保護更加受重視的今天,逐步轉變自己的工作方式,與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形成新的協作體系。
胡曉燕退休九年來,把大量的時間交給了濕地。
她有一套外出的標準行頭:望遠鏡、超長距定焦600mm鏡頭、廣角鏡頭、兩臺單反相機,加起來十多公斤重,除了觀鳥,她還肩負著鳥類調研任務。
作為秦皇島市觀(愛)鳥協會的成員,也是民間濕地保護網絡項目的調查組組長,胡曉燕需要定期到濕地巡護,記錄濕地的基礎信息,清點遷徙的候鳥種類及數量。要是有游客闖入蘆葦地里拍照,轟著摩托車在濕地里轉,她得趕過去,給他們講道理,勸他們不要驚擾遷徙的候鳥。
中國從事濕地保護的環保志愿者,多數都像胡曉燕一樣,最初是觀鳥愛好者,從保護鳥類出發,他們注意到濕地的重要性,逐漸成為當地候鳥棲息地的專家。
2019年3月2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袁繼明在2019年世界水日“水美南沙”論壇上指出,保護水資源在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更加緊迫的現實需求,其中“保護水資源關鍵是保護好濕地”。
和濕地保護正在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相一致的是,袁繼明發現社會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目前有很大的提高,其中“公益組織參與支持濕地保護十分活躍并作出了很大貢獻”。
而參與濕地保護的中國環保志愿者們,也改變了過去的工作方式,與政府部門、社會公眾形成新的協作體系。
鳥是濕地健康的信號
循著鳥類的活動習慣,胡曉燕和老伴每天天不亮就開車出發,十多分鐘后抵達秦皇島市的北戴河濕地。沿著海邊棧道走,眼前是大片黑褐色的灘涂。
現在正是候鳥北歸的季節,上萬只紅嘴鷗、西北利亞鷗、黑尾鷗、反嘴鷸陸續到了北戴河濕地。豆雁、鴻雁、丹頂鶴們,還要繼續往北趕,不曾落下。
早晨十點左右,鳥的活躍度降低,調查組組員陸續回家吃飯休息。下午兩點再回來,直到太陽下山,倦鳥歸巢。
周末是調查日,小組六個成員定點在濕地的不同方位,進行鳥類同步調查,簡而言之,便是同一時間觀察記錄鳥的種類,鳥的數量。
在秋季,他們會帶上干糧,在野外濕地守上一整天。因為遷徙的鶴群將在中午時分飛過秦皇島上空,它們大都是珍稀動物,一旦錯過,數量上就數漏了許多。
這樣的工作聽起來有些乏味,胡曉燕樂在其中?!爸皇莻€人愛好”,沿濕地巡護的路上,胡曉燕甚至顧不上老伴,“光顧著看鳥,都不說話”。
天津的職業攝影師王建民2007年正式加入觀鳥隊伍。2018年夏天,王建民在江蘇鹽城發現一對環頸鸻,它們正在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