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去產能“在路上”
發自:南方周末
■得益于去產能,行業集中度提高、環保收緊等政策,煤炭行業效益持續好轉。不過,從總體來看,全國總體煤炭產能相對過剩的態勢并沒有改變。
對于煤炭行業而言,2018年是在去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開始的。
2018年1月5日,國家發改委等12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煤炭企業之間實施兼并重組,或與產業鏈相關企業進行兼并重組,使煤炭企業平均規模擴大、產業格局優化。
以產煤大省山西為例,其《關于推進煤礦減量重組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于2020年底前,實現60萬噸/年以下煤礦全部退出,單一煤炭企業生產建設規模達到300萬噸/年以上,同時鼓勵60萬噸/年及以上的煤礦參與減量重組,鼓勵300萬噸/年以下的煤炭企業進一步兼并重組。
在提高行業集中度的同時,去產能這一實施兩年的政策再次加碼。
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中國將在2018年削減無效鋼鐵產能3000萬噸和煤炭產能1.5億噸。關閉容量不足30萬千瓦的燃煤發電機組。2018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等6部委發布了《關于做好2018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再次提出在煤炭方面,力爭化解過剩產能1.5億噸左右。
今年2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產能置換政策加快優質產能釋放促進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的通知》。通知指出,“鼓勵已核準(審批)建設煤礦通過實施產能置換淘汰落后產能,2018年9月30日之前上報產能置換方案的,產能置換指標折算比率可提高為200%”,明確表示“對于本通知印發前已批復產能置換方案的此類企業,按200%比率重新折算后的富余指標可另行使用”。
正是通過產能置換指標交易,落后產能得以有序退出,優質產能得到有效釋放。
自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起,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正式開始,“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為8億噸。
根據國務院此前相關的文件,要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較大幅度壓縮煤炭產能。
過去兩年,去產能成效逐步顯現。2016-2017年累計去除煤炭產能約5.4億噸,去除鋼鐵產能1.2億噸以上。這也就是說,如果2018年煤炭1.5億噸的去產能目標順利實現,基本可以實現“十三五”8億噸煤炭去產能目標。
隨著落后產能退出,進口煤成為調控國內煤炭供需的重要補充。
2018年全國煤炭進口2.81億噸,同比增長3.9%;出口493.4萬噸,同比下降39%;凈進口2.76億噸,同比增長5.2%,為近四年來最高水平。
另外一個對煤炭行業形成影響的是環保繼續收緊,煤炭主產地、下游用煤企業都難以回避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檢查。
生態環境部提出,要以居民家用散煤和中小型燃煤設施為重點,加快推進"以電代煤、以氣代煤",重點區域平原地區基本實現散煤"清零"。國務院公布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重點區域加大獨立焦化企業淘汰力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施“以鋼定焦”,力爭2020年京津冀煉焦產能與鋼鐵產能比達到0.4左右。
環保繼續收緊同時,煤炭運輸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公轉鐵、公轉水”。
《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同時,在港口方面,到2018年底,環渤海、山東、長三角地區的主要港口,以及唐山港、黃驊港等均不再接收柴油貨車運煤。
“公轉鐵、公轉水”政策全面實施之后,煤炭轉運量增加。2018年全國鐵路累計煤炭運輸量完成23.81億噸,同比增長10.3%。主要港口發運煤炭8.1億噸,同比增長7.5%。
得益于去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環保收緊等政策,煤炭行業效益持續好轉。
從煤炭價格上看,2018年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動力煤中長期合同價格(5500大卡下水煤)全年均價558.5元/噸,比上年下降9.5元/噸?,F貨價格受市場預期影響波動較大,價格總水平保持平穩,秦皇島5500大卡下水煤市場平倉價年內最高770元噸,最低570元噸,但全年均價比上年僅增加9元/噸。
從企業效益上來看,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27萬億元,同比增長5.5%,實現利潤2888.2億元,同比增長5.2%。這是中國煤炭企業繼2016年實現轉虧為盈后,連續第三年實現利潤同比增長。
不過,2017年煤炭行業相關數據顯示,全國煤礦總產能51-52億噸/年,其中形成能力的有效產能39億噸/年以上,在建和技術改造煤礦產能12-13億噸/年左右。顯然,從總體來看,全國總體煤炭產能相對過剩的態勢并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