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謠言,年輕人比老人更能分辨真相?
在2018年的多個典型謠言案例中,青年網民都有較高的參與度……人們傳播謠言,有時候是為了社交,或者只是為了安全感
信息素養或將成為一種新的能力標識,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辨別及利用能力或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個人核心競爭力之一
“謠言”和“雞湯文”均是用于解釋一種威脅性環境的信息,“雞湯文”和“謠言”的區別僅在于它并非用來描述威脅性情境,而是給予閱讀者一個美好的結果
發自:廣州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18年的多個典型謠言案例中,青年網民都有較高的參與度……人們傳播謠言,有時候是為了社交,或者只是為了安全感
信息素養或將成為一種新的能力標識,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辨別及利用能力或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個人核心競爭力之一
“謠言”和“雞湯文”均是用于解釋一種威脅性環境的信息,“雞湯文”和“謠言”的區別僅在于它并非用來描述威脅性情境,而是給予閱讀者一個美好的結果
插圖 / 張建輝
“愿世人都能被善待”
“最近看到一段讓人心疼的視頻,快遞小哥冒著大雨送快遞,回來時一車的快遞,被偷得就只剩下幾件。他在雨中暴哭了二十多分鐘,一直嘶吼著‘你叫我怎么辦’,所有的委屈、不順、辛酸一齊涌上心頭,那一刻,他一定很絕望吧?!?/p>
周一中午,27歲的陳諳(化名)正在辦公室午休,她在朋友圈刷到這條“新聞”,標題是《快遞小哥冒雨送貨竟被偷,暴哭20分鐘后發生的事暖到了所有人……》,文章還羅列了保潔阿姨、外賣小哥、拾荒老人、農民工、婚宴小丑的故事,并引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日劇《請與廢柴的我談戀愛》的經典臺詞——“生活是否永遠艱辛?里昂回答,總是如此”,“我并不是不幸福,可是,光是活在這世上,我就已經很吃力了?!?/p>
看完文章,陳諳有些難過,她想起那些為生活奔波的人,也想起自己。幾分鐘后,她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并附了一句“愿世人都能被善待”。
陳諳不是唯一相信并轉發這則謠言的人。在她的背后,是中國網民圍繞這則謠言生產的約20萬次話題參與行為。
中山大學和騰訊公司于2019年1月17日發布的《2018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以下簡稱《治理報告》)顯示,在2018年11月1日至27日的監測期內,謠言“快遞員快遞被偷雨中暴哭”的相關話題在全網傳播量約20萬條——11月15日,微博網民“晴尼醬大寶貝”發布視頻稱,上海一名快遞員快遞被偷在雨中暴哭,話題發酵;18日夜,視頻拍攝者發文澄清;19日,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官微發布辟謠通告稱,快遞員暴哭實為和女朋友吵架情緒不穩定所致,其后環球網、澎湃新聞、觀察者網等陸續加入辟謠陣營,輿情熱度才開始下降并逐漸平息。
這則謠言的受眾畫像分析顯示:參與該話題討論的網民中,25至35歲的青年網民占比超四成,而45歲以上的中老年網民參與度不超過一成。
在2018年的多個典型謠言案例中,青年網民都有較高的參與度。報告顯示,在“缺鈣喝骨頭湯補鈣”及“情侶拿麻將買車被 4S 店員工圍毆”案例中,謠言主要受眾均分布在25-35歲群體;在“菠菜豆腐一起吃會得結石”等食物相克謠言案例中,25-35 歲、15-25 歲青少年群體的參與度最高,占比合計76.2%;而在“洋蔥能殺死感冒病毒”案例中,25-35歲網民的參與度達28.3%,25-45歲中青年網民成為話題的主要討論參與人群。
此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報告指出:年輕的美國人比年長的更善于從觀點評論中分辨出新聞事實,在測試中面對五個事實陳述和五個觀點陳述時,50歲以上人群中只有20%的人能給它們正確地分類,而18-49歲人群中這一比例為32%。與這份研究結果及許多人的認知不同,《治理報告》在“中老年人易感謠言分析”部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梁淑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