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民”與“國”并重的經濟共識
所謂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七大行業、九個基礎性和支柱產業,這些基本被劃定為民企的禁區,民企只能在下游產業苦苦掙扎,而“國字號”在壟斷領域獲取巨額利潤。
責任編輯:陳敏 史哲 蔡軍劍
先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主動帶隊進京,登門央行、銀監會、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總部尋求援手。緊接著,中央決策層分赴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山東等沿海省市密集調研:銀根緊縮之下,各省宏觀經濟放緩,部分企業度日艱難,尤其民營中小企業大規模倒閉與歇業,已不是存優汰劣、產業升級所能概括。
中國經濟征兆嚴峻,其錯并不在必要的緊縮手段。各種價格持續上漲,通脹危險尚未解除,貨幣緊縮暫難急剎車。每到這種兩難之際,昔日繁榮下被掩蓋的老問題,就會極其尖銳地凸顯出來:中央曾一再申述宏觀調控并非針對民營企業,為何民營企業卻屢屢在宏觀調控中坍塌?
民企易死,“抗震”能力弱是最膚淺的解釋。問題是,為什么?
人力、環境和資源成本不斷上升,出口退稅政策大幅調整,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幅高達21%,致使勞動密集型民企遭遇巨大盈利壓力,這是原因之一。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