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梅花與中日文化交流興衰
選擇這一作品除了字面的嘉言美意之外,似乎還多了一層否極泰來的隱喻。
年號的中國文化含量多寡,與施政者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責任編輯:陳斌
當地時間2019年4月1日,日本東京,賞櫻名所掛起了寫有新年號“令和”字樣的燈籠。
選擇這一作品除了字面的嘉言美意之外,似乎還多了一層否極泰來的隱喻
年號的中國文化含量多寡,與施政者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系
日本公布新年號“令和”,官方解釋是典出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引起了我國輿論的熱議。有媒體和學者提出日本年號與中國典籍緊密相關,此次改用《萬葉集》也難以割斷和中國文化的關系。這有待商榷。
有日本天皇直接使用中國年號以示向慕中華賢君,比如清和天皇用“貞觀”年號,而且足足用了十八年,對唐太宗的敬慕之意表露無遺。
也有一些年號很特別,日本特色與日本元素更多一些。
645年至654年在位的孝德天皇使用過兩個年號:第一個就是鼎鼎有名的“大化”,出自《尚書》;第二個則是“白雉”,大化六年有白色的雉鳥出現,朝廷視為祥瑞,遂改元“白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溫翠玲 校對:胡曉菲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