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旺達大屠殺25周年,西方國家進行“角色調查”

那場持續百日的盧旺達大屠殺中,至少有91萬盧旺達人喪生,占當時全國人口的1/9,絕大多數(91%)為圖西族人。法國政府在這場災難中的角色模糊不清,一直是盧旺達政權指控的對象。

發自:法國巴黎

責任編輯:于冬

那場持續百日的盧旺達大屠殺中,至少有91萬盧旺達人喪生,占當時全國人口的1/9,絕大多數(91%)為圖西族人。法國政府在這場災難中的角色模糊不清,一直是盧旺達政權指控的對象。

如今,他們的身份證上再無“胡圖”“圖西”或“特瓦”之分,只有“盧旺達人”;脫離西方殖民主義,盧旺達出現“經濟奇跡”,持續多年實現5%以上的經濟高速增長。

2019年4月7日,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一名民眾手舉蠟燭參加紀念盧旺達大屠殺25周年守夜活動。 (新華社/法新/圖)

慘絕人寰的盧旺達種族大屠殺25周年后,從2019年4月7日開始,盧旺達將舉行為期一周的紀念活動,全國進入“百日國殤期”。

時隔25年,盧旺達大屠殺的傷口仍然沒愈合,仍撕裂著國際輿論。

重啟“國家責任”調查

多年來,法國在大屠殺中的責任一直是敏感問題,影響著法國的國際形象及其與盧旺達的關系。

2019年4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下令成立專家調查委員會,專門負責調查法國在盧旺達大屠殺中的角色。據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調查委員會由9名(5女4男)法國歷史學家組成,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問題專家杜克萊爾(VincantDuclert)擔任主席。

調查人員將開啟密特朗總統時期在1990年至1994年間的敏感檔案,以厘清法國在盧旺達大屠殺中的角色。大屠殺后,法國政府一直試圖撇清與大屠殺的關系。

但法國政府在這場災難中的角色模糊不清,一直是盧旺達政權指控的對象。大屠殺也激起盧旺達和整個非洲的反法情緒,盧旺達還停用延續百年的官方語言——法語,并加入英聯邦。

圍繞大屠殺的國家責任問題,盧旺達與法國的斗爭從法庭到外交場。1998年,三名法國機組人員家屬向法國法庭起訴,指控盧旺達卡加梅政府應對飛機被擊落事件負責。

正是這起墜機事故成為盧旺達大屠殺的導火索。1994年4月6日,盧旺達總統哈比亞利馬納乘坐的飛機被擊落,包括三名法國機組人員遇難。

經過漫長的調查和審理過程,法國法官讓-路易.布呂吉埃(Jean-Louis Bruguière)2006年11月向盧旺達九名政府高官發出國際逮捕令,并威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溫翠玲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