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感恩”比“阿彌陀佛”多
“證嚴法師手里一分錢也沒有,但她能在一天內籌到1億?!弊鳛槿A人世界最大的宗教慈善組織,臺灣慈濟在四川的行動受到政府和大陸宗教界的好評。
責任編輯:張捷,實習生 顧穎能
一位臺灣媒體記者說:“證嚴法師手里一分錢也沒有,但她能在一天內籌到1億。”作為華人世界最大的宗教慈善組織,臺灣慈濟在四川的行動受到政府和大陸宗教界的好評。慈濟在救災和重建中的專業能力,在人文精神建設上的“別有用心”,尤讓內地佛教界人士感到佩服。“他們在這方面是我們佛教慈善界的榜樣。”江西東林寺鏡義法師說。
第一個進來,最后一個撤離
兩個月了,第11團志工(也就是“志愿者”)已進駐,而第一團邱玉芬仍然駐守在災區現場,這位普通的臺灣慈濟志工,本身是上海灘一位家財萬貫的臺灣女老板。
慈濟宣稱,每逢災難發生,它總是“第一個抵達災區,最后一個撤離災區”。
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汶川發生大地震,3時許,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齊曉飛就已經接到慈濟的電話;第二天一早,通過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協調,慈濟等臺灣慈善團體獲準進入大陸;第三天,慈濟在大陸的志工先行進入四川;第四天,慈濟第一賑災團從臺灣飛抵成都,第五天,在羅江縣金山鎮建立了首個由境外NGO負責的安置點。
雖為志愿者組織,慈濟的效率卻高得驚人,這得益于其高度的統一指揮和專業分工,以及明確的救援方案。
他們分為醫療關懷組、慈善訪視組、香積組、工程組等,每個志工,連大老板也不例外,都自覺服從安排。比如,味全食品董事長魏應充,負責人員與物資的交通運籌事宜,生產“康師傅方便面”的頂新集團董事魏錦霓,親自指揮志工炒菜。
賑災團按不同階段,采取接力方式。比如第一團重在提供醫療救助和食品,第二團則又帶來豐富心理輔導經驗的團員,再往后,重建和人文教育功能逐漸突出……
細節處理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負責食物的香積組,提供熱食。“與方便面、面包相比,熱食能讓他們感到溫暖。”陳金發說。
發動災民參與是慈濟一貫的做法,災民家的主婦們被動員起來,一起買菜做飯。“這可以讓他們忘記難民的身份,恢復生活秩序。”
慈濟的人文教育,在各個慈善機構中獨樹一幟。孩子們幫忙翻譯四川方言,打掃衛生,或者隨志工家訪,還為候診鄉親捶背、表演,學習尊老愛幼意義。
慈濟已確認援建什邡市洛水中學、洛水鎮中心幼兒園。在臺灣“9·21”大地震中,也有上千學校倒塌,慈濟認領重建的學校,全部達到120年的抗震標準,且成本僅為政府的一半。
證嚴法師的力量
慈濟遍及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慈善援助事務,都由居士們打理,證嚴法師和她身邊的出家弟子們,從不親自經手慈善基金,以保證慈濟的公信力。
一位臺灣媒體記者說:“證嚴法師手里一分錢也沒有,但她能在一天內籌到1億。”
這樣的說法一點也不夸張。慈濟為四川地震募款的目標是12億元新臺幣,截至6月20日,慈濟公布已經為四川災區籌款逾8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8億元),而新華社《瞭望新聞周刊》本月披露的數字是,兩岸四地佛教界共募集善款3.8069億人民幣。
曾有民調顯示,臺灣30歲青年最欣賞人物,馬英九和證嚴法師分列男女首位。
71歲的證嚴法師,25歲時自行削發為尼,1966年,她因碰見難產孕婦交不起保證金被逐出醫院而發愿創辦一所醫院。
證嚴法師創辦慈濟的動因,還有這樣的經歷:三名天主教修女到她所在的普明寺傳道,討論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離去時,修女提出這樣的問題:佛陀的慈悲普及一切生命,確實很偉大,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但是,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
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她認為,佛教徒很謙虛,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其實潛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沒有組織,她決心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
于是,她和四個弟子以及三十多位信徒,創辦慈濟功德會,從做一雙嬰兒鞋、回收一個瓶子等點點滴滴做起,到現在形成以慈善、醫療、教育及人文為四大志業、遍布全球五大洲的慈濟慈善事業體系。今天,慈濟在全球擁有超過四百萬會員,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慈善事業規模在華人世界超越任何一個宗教——慈濟的志工甚至包括了天主教徒和基督徒。
汶川地震第二天,5月13日一早,藍色的身影就遍布臺北大街小巷。臺北分會的慈瑢居士說,僅在臺北市大安區,就出動了七百多志工。慈濟從1997年起推行志工“社區化”編組方式,這使得它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并在“9·21地震”中顯示其組織效率。災民們仍然記得,第一眼見到的不是來自政府的救援隊,而是慈濟:他們送來第一碗熱粥,第一床棉被。
外界一直很好奇慈濟為何行動如此快速,有一次證嚴法師就用閩南語回答:“我們一直是在平時,而不是非常時(戰爭之意)!”
有動員上百萬人的組織力量,慈濟并不為當局看作一種威脅。相反,官員和政客紛紛以當慈濟志工為榮,且不敢有過多作秀。離開“總統府”恢復平民身份的陳水扁,第一件事是去幫忙撿垃圾;而馬英九在競選期間,也曾在同一個地方回收寶特瓶。
不問政治不傳教
慈濟一直強調其行善的非宗教色彩。與慈濟居士交流,他們更多的口頭禪是“感恩”,而不是“阿彌陀佛”,這與證嚴法師倡導的慈濟“感恩·尊重·愛”的理念有關。“我們是人間佛教,行經代替誦經。”邱玉芬說。
臺灣《聯合報》報道說,慈濟的成功秘訣在于“二不政策”:不碰政治、不傳教。不僅在內地,在臺灣,四十二年來慈濟保持不涉足政治的傳統。
在慈濟籌建的醫院中,還特設天主教祈禱,以方便不同信仰的病人。慈濟援助的地方還包括印尼、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國家,慈濟也是極少數獲得軍政府批準進入救援的外國慈善組織。
從1991年為華東大水賑災始,慈濟17年的耕耘獲得官方的支持?,F在,慈濟遍布內地二十多個省的學校、醫院、水井,給他們無限的動力。今年初,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大陸分會獲得批準注冊,成為首家由非大陸居民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會,其“婆婆”由國家宗教事務局擔任。
慈濟在此次賑災中受到“超臺胞”待遇:國家領導人接見,地方政府協助,甚至四川省臺辦、宗教局的官員還把自己和親戚的孩子送到慈濟援助點當志工,以示支持。
不過此次入川最初并非一帆風順。當地政府曾建議將物資援助轉化為金錢援助,但慈濟不放棄“親手將賑災物品交到災民手里”的特色:無論物資發放或房屋建設,都親力親為。比如,建設簡易教室的建筑商,都自己聯系。
慈瑢居士說,“我們可以保證99%的錢都用在災民身上。”就連志工的開銷,也都自己埋單。
由于大陸的習慣,慈濟剛硬的原則性也引起一些爭議,比如它希望確立若干點獨立支援,不希望其他組織介入。曾隨訪的一位記者說,“他們只是想自己劃一塊根據地”,他認為,在大災面前,協調和配合政府更為重要。
慈濟小心翼翼地避繞政治和宗教的敏感禁區,也謹慎面對媒體,維護其良好的形象。他們有自己的電視臺和若干出版物,設立發言人“對口”回答問題。當記者問及慈濟與政府良好互動之經驗時,慈濟表示這個問題“很敏感”,需要召集所有部門會商后,方能提供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