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讀書生活

老話說:“男不看水滸,女不看紅樓?!备改笍氖驴茖W事業,在這方面可謂疏于管教。

責任編輯:劉小磊

陳致現為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學術副校長,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院長。 (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4月11日《南方周末》)

小時候讀書,可以說是沒有什么選擇。既沒有選擇的能力,也沒有太多選擇的機會,借到什么書就讀什么書。因為除了馬恩列斯毛以外,一般人家里都所剩無幾。一般知識分子家庭里總會有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五冊、《水滸傳》和《紅樓夢》。1970年代中后期,陸陸續續還有章士釗的《柳文指要》、李贄的《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這些書之所以在人家和市面上看到,總是因為特殊的政治原因。比如《水滸傳》就是批林批孔批宋江的時候,悄然上市的;李贄的書則是提倡“造反有理”的時候大量刊行。當時我們最不理解的是《柳文指要》和《紅樓夢》,直到多少年之后才明白怎么回事。

老話說:“男不看水滸,女不看紅樓?!备改笍氖驴茖W事業,在這方面可謂疏于管教。我小時候看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水滸傳》;大姐陳葉、二姐陳宜看的第一部好像就是《紅樓夢》。關于《紅樓夢》,父親曾嚴令十五歲以后才可以讀,但是這禁令形同虛設,我們三個都在這之前就讀了。大姐讀了以后特別喜歡里面的詩詞聯句,經常掛在嘴邊的是黛玉的《唐多令》“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我喜歡的則是宋江的反詩,還有《三國》里的“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我們姐弟一度沉迷到,還模仿林黛玉、史湘云等聯句,走在當時永定路三間房的馬路上,拼湊著五個字的句子,大約都是半通不通,不知所云。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北京市民都不敢住在家里,外面到處都是用木材和油氈搭起來的所謂“抗震棚”。那個時候我記得看得最多的是一本1915年出版的《辭源》,一本是王力的《漢語詩律學》。前者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