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物理所玩科普的年輕人

他們是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這個微信公號平臺,這些幕后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次站到臺前,將科普納入自己的工作范圍。

責任編輯:周建平

劉廣秀和紀宇直播驗電器測摩擦起電的實驗

“手機爆炸和什么有關?”“小飛象的耳朵要多大才能飛起來?”“方便面為什么是彎的而不是直的?”……

你偶爾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開始“胡思亂想”,又無法從《十萬個為什么》和百度搜索中找到確切答案,你像處理不成型的文案一樣,把零碎的疑問丟到電腦的廢紙簍/回收站里,甚至提不起勁去清空它們。

在互聯網的信息洪流中,一群年輕人把這堆看似無聊的問題一個個撿回來,以科學之名尋找答案,復原好奇的記憶碎片,直到你腦海中的問號再次噴涌而出。

他們是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這個微信公號平臺,這些幕后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次站到臺前,將科普納入自己的工作范圍。

從2016年4月起,三年中,他們收到78萬粉絲的25957個問題,累計解答了1200個與物理相關的疑惑。問答專欄只是傳播科學的渠道之一,做實驗、講段子、開直播……他們嘗試用所有最流行的新媒體解釋科學,向大眾傳遞“科學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的理念。

他們稱之為一場科普“革命”。

“我們可要培養中國物理的未來呢”

“科研工作者平時都在干什么呢?泡實驗室?還是45度仰望天空?”這是一個網友在中科院物理所公號后臺的留言。

雖然這不是個有關科學的疑問,但問答群里的同學們覺得還是有必要“科普”一下,一個人這么回復:“做實驗,寫代碼,推公式,買儀器,搭儀器,申報儀器,報賬,上課,討論,輔導學生,參加組會和學術會議,訪問交流,申請基金,搜文章,看文章,寫文章,投文章……”

這是博后李治林近八年的日常。早晨八九點到納米物理與器件實驗室,頭埋進二三十平米的儀器里觀測拓撲材料的晶體生長,同步查閱文獻、調試程序和記錄實驗數據,再將各項影響晶體生長的因素進行編程分析,除去在食堂吃飯那會功夫,李治林通常要呆到夜里10點左右。 

在外人看來,這個擁有14名院士和568個研究項目的地方是物理學的前沿圣地。李治林習慣于三點一線的日常,和這里的多數人一樣,除了獻身于科研事業,沒有其他嗜好和專長,也沒想過自己還能做點別的。

另類的故事始于成蒙的偶然邀約。

2014年11月,成蒙博士畢業留所進入管理部門,第一個任務就是創建和維護研究所的微信公眾號。

此時微信公眾號已發布兩年,成蒙觀察到,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立公號的數量屈指可數,內容主要以招生、政務信息和科研成果等為主,閱讀量維持在三五千。

物理所在專業領域的名聲不需靠公號內容評判,教授和專家的精力又集中于科研和學術,難有穩定的原創輸出,成蒙思慮再三,決定學習今日頭條對信息流分類導入、推薦的辦法,將自己喜歡的物理類科普文章轉載到物理所公號上,保證公號的日更運營。

持續一年的更新為公號帶來十萬粉絲,也帶來意外的困擾。隨著粉絲基數擴大,后臺經常收到各種問題,“太陽為什么沒有蒸發掉?”“網上說薛定諤的貓既死了又活著,那么薛定諤的貓到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貳東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