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諾貝爾獎的關系
研究發現,物理獎獲得者成果產出時年齡更年輕,化學獎成果產出時間最晚;但是從成果到獲獎之間的等待時間則剛好顛倒過來,物理獎等待時間最長,化學獎等待時間最短。
責任編輯:朱力遠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阿瑟-阿希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納-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研究發現,物理獎獲得者成果產出時年齡更年輕,化學獎成果產出時間最晚;但是從成果到獲獎之間的等待時間則剛好顛倒過來,物理獎等待時間最長,化學獎等待時間最短。從時間縱向發展看,獲獎者產出諾貝爾獎成果的時間,以及等待的時間似乎都在變長了。
諾貝爾獎共有6項,除了文學獎、和平獎外,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以及經濟學等其他4項科學獎因為共同的學術評價標準,在各自學科領域內已成為評價科研成果的最高榮譽。在各類大學排名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尤其是科學類獎項數量,通常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那么,什么學科能更快獲得諾貝爾獎呢?
丹麥技術大學科學家拉斯穆斯·比約克(R. Bj?rk)通過分析178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獲獎材料,發現不同學科獲諾貝爾獎所需時間和成果有明顯差別。
物理出成果更早,化學等待時間最短
拋開復雜的影響因素,要想獲得諾貝爾獎,一共分幾步?概括起來主要是兩個步驟,首先,要產出堪獲諾貝爾獎的創造性成果,其次,等待成果被檢驗、被認可。
以往很多人更喜歡關注獲獎者年齡,但諾貝爾獎并不是按年齡論資排輩,科學獎主要還是看科研成果,所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