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子規夜半猶啼血
他至今仍是這座校園里最有聲望的校長,被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所銘記。
《南方周末》舉辦的“中國夢致敬盛典”,曾致敬過兩位大學校長,第一位是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江平,第二位是劉道玉。
致敬辭如下:
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期間,劉道玉大力倡導自由開放校風,大刀闊斧改革高等教育,領風氣之先;卸職之后,他矢志不渝探索理想教育,抨擊教育積弊,呼喚創造性人才培養,言論振聾發聵。他是當代中國最值得記取的大學校長之一,也是最沒有權力卻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
有論者認為,改革是劉道玉的名片。
1981年8月22日,48歲的劉道玉,被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他是新中國成立后自己培養的大學生中第一個擔任大學校長的人,也是全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有關部門認為,任命48歲的劉道玉擔任全國重點大學的校長,對打破高等學校論資排輩現象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合適的人趕上了合適的時代。
劉道玉,1933年11月生,湖北棗陽人,早年留學蘇聯,后返母校武漢大學,39歲被任命為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1977年,他出任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重大作用。1979年,他辭去了教育部職務,執意回武漢大學任教,兩年后出任校長。
1980年代,劉道玉帶領下的武大是中國高校的一面旗幟:第一個在全國推出了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轉專業制、導師制、學術假制和貸學金制……這些當年的創新之舉業已成為現在中國高校普遍實行的基本制度。武漢大學一時間被譽為“教育改革的深圳”,劉道玉被稱為“武大蔡元培”。
除了教學制度的改革,他還給高校帶來一種全新的校園文化。珞珈山成為青年人最為向往的清新之地:可以談戀愛、可以跳交誼舞、可以穿牛仔褲,還有超過400個學生社團可以參與,還可以隨時見校長?!白非笞杂煽赡苁俏錆h大學的一個特點?!蔽錆h大學“四大名嘴”之一、哲學系教授趙林說,“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劉校長當校長的時候培育、營造出來的一種氛圍,一直到今天還是能看到他的一些影響?!彪娪啊杜髮W生宿舍》中的校長路石就是以劉道玉為原型。
“我這個人最喜歡一個字,那就是‘變’。有這個字,就有了創新的最大驅動力?!币驗閯⒌烙竦那笞?,成就了武漢大學一度的輝煌;可也正因為他“說話不留余地,辦事不留后路”,注定了輝煌難以持久。
1988年的3月6日,劉道玉被上級以“換屆”為由突然免去一切職務。有人認為是他的改革過于激進,也有人認為是他性格太硬,在政治上“過于單純”。劉道玉不以為意,“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丟官”。他不缺走到體制內更高位置的機會,但這些機會全被他“賴”掉了。
他極喜歡李白在《與韓荊州書》中的兩句:“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988年去職后,他又先后婉拒了去暨南大學、廈門大學、華僑大學、海南大學任職的機會。他說:“我就是死守珞珈山,我的歷史在珞珈山……這是氣節問題?!?/p>
1994年,劉道玉與武漢一家民營公司合作,創辦了武漢新世紀外國語學校,他出任校長。這所新型中學是他教育改革的“烏托邦”。為了呵護這塊試驗田,他把募得的15萬元全交給學校,贈送了800本個人藏書,親自給初一學生上課,課程是自創的“創造思維方法”。其間,他出版了“創造教育三部曲”:《創造思維方法大綱》《創造教育概論——談知識、智力、創造力》和《創業與人生設計》,這些都是他在武漢大學10年教育改革的理論總結。
無奈天公不作美。2000年,武漢新世紀外國語學校因資金問題宣告破產。如今談及,劉道玉仍心存悲戚。
沒有實踐的舞臺,他就寫文章,從理論上研究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問題,提出個人見解。近20年,出版了18本著作,發表文章300多篇,寫了兩本未出版的書稿。2011年,由于中風后遺癥,右手無法寫字,他以78歲的高齡開始練習用左手書寫,平均每年記兩厚本讀書筆記,寫15篇文章。
他曾出版過一本自傳《一個大學校長的自白》,后修訂改名為《拓荒與吶喊》。他如此自評:在任就是一頭“拓荒?!?,埋頭耕耘開拓;被免職以后,晝夜地啼叫吶喊,期盼喚回教育改革的春天,變成一只“杜鵑鳥”;只是多年下來,現實常難變化,他又變為了“啄木鳥”,不能從宏觀上改變中國教育的現狀,就力求微觀上尋找教育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上百家網站轉載。
劉道玉著《拓荒與吶喊:一個大學校長的教改歷程》(世界知識出版社)資料圖片
2009年,正在籌辦南方科技大學的朱清時到武漢拜訪劉道玉,兩人聊了三個半小時。劉道玉建議他辦一所私立大學,而非公辦大學。9年后,西湖大學成立,這是一所“私立大學”。西湖大學創建者中,錢穎一與劉道玉多有書信往來。
2011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劉道玉寫了一篇致清華大學的公開信——《大學需要有反思精神》,提出要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對學校辦學的得失、大學精神進行“嚴肅的反思”,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2012年,劉道玉基金會在北京召開“《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劉道玉在給與會者的邀請信中寫道,“余年近八旬,且右耳失聰,右手已不能書寫,基本上是一個殘疾的老年人。但我不甘寂寞,心中教育改革的熾熱之焰未滅,追求理想大學的情結仍沒有消失。于是,準備積個人三十多年的經驗、教訓、學習心得和未來大學數育的期盼,著手撰寫《理想大學》一書?!?/p>
伏案三年,五易其稿。2015年元旦前夕,他終于寫完了《理想大學》?!斑@一生的收官之作”寫完后,他封存在抽屜里,任何人不能閱讀,他留下遺囑,過世后方能付梓。他十多前就寫好了遺囑,過世之后不發訃告、不搞遺體告別儀式,將一切有用的器官捐給青少年,遺體交給醫學院做解剖和研究之用。他說做了一輩子教育工作,也要“按照一個教育工作者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來處理自己的后事”。
武漢大學里沒有劉道玉的任何題字,也沒有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條道路冠上他的名字。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校長的名冊里都沒有他的名字,校報也不刊登他的文章。
饒是如此,他至今仍是這座校園里最有聲望的校長,被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所銘記。
(作者為前媒體人,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來源:《289藝術風尚》)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