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喜愛巴黎圣母院
從建筑功能上說,哥特式教堂可以滿足宗教和世俗的多種功用,它所服務的是人。作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雖然是一座教堂,卻是為人而建,供人使用,自然而然地,受人歡迎和親近。換句話說,它是屬于老百姓的建筑。
責任編輯:聶寒非
從建筑功能上說,哥特式教堂可以滿足宗教和世俗的多種功用,它所服務的是人。作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雖然是一座教堂,卻是為人而建,供人使用,自然而然地,受人歡迎和親近。換句話說,它是屬于老百姓的建筑。
這是2019年3月23日拍攝的法國巴黎圣母院外景。
火,是一切偉大建筑的天敵。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征途中,攻克名城波斯波利斯。城中有波斯國王的宮殿,最著名的百柱大廳,裝飾華麗,雕刻繁復,極盡人工。在一次宴飲中,名妓泰綺思乘著酒興問亞歷山大:過去波斯人曾把雅典衛城付之一炬,現在為了報復,敢不敢也把波斯國王的宮殿一把火燒掉?在歌舞聲中,亞歷山大第一個投出手中的火把,其他人緊隨其后,精美的宮殿頓時化為灰燼。
至于壯觀的雅典衛城,更是回祿屢次光顧的對象。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燒光了衛城上的所有建筑和植物,大火熄滅的第二天,人們發現從一株橄欖樹的殘留的樹干上又萌發了新的嫩枝,其長度竟有半米之多。雅典人把它視為城市重生的預兆,后來伯里克利果然重修了衛城。其后衛城命運多舛,1687年威尼斯人前來爭奪雅典,炮火擊中了帕臺農神廟里的火藥庫,炸毀了神廟的中部。這一次,雅典衛城徹底變成了廢墟。
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在失敗前夕,12名公社社員沖進杜伊勒里宮,他們帶著焦油、瀝青和松節油,在一種狂熱情緒的驅使下,在宮中四處縱火。雖然消防隊員竭力撲救,大火還是燃燒了兩天兩夜,昔日法國皇宮幾乎只剩下一具空殼。我們今天游覽巴黎,從盧浮宮出來前往協和廣場,中間必經的杜伊勒里花園,就是過去王宮的庭院。
1950年,日本國寶級古建金閣寺被僧徒林養賢縱火焚燒。這場大火,引起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關注。林養賢去世的同一年,他動筆撰寫小說《金閣寺》,在他的筆下,災難與毀滅,也能擁有一種悲壯的“美感”:“從那里傳出了異樣的聲音,像是爆竹的聲音,也像是無數的人的關節一齊響起的聲音……從這里看不見金閣的形狀。只見滾滾的濃煙和沖天的焰火。樹叢間飛舞著無數的火星,金閣上空就像撒滿了金沙?!?/p>
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頂部塔樓被一場大火吞沒。大火燃燒的時候,周圍街道站滿了圍觀的人群。在有的地方,人們唱起悲哀的歌曲,仿佛向大火中的圣母院告別。一百八十多年前,大作家雨果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有工夫一一觀察這座古代教堂身上的各種創傷:“我們就可以看出,時間帶給它的創傷,還不如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