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求經濟結構的靈活性
經濟意義上的合理性,并不體現在技術的先進性上,而是體現在是否“經濟合理”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責任編輯:陳斌
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來說,宏觀經濟的目標從“總量”轉向“經濟結構的靈活性”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
(本文首發于2019年4月18日《南方周末》)
經濟意義上的合理性,并不體現在技術的先進性上,而是體現在是否“經濟合理”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人們普遍把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等作為宏觀經濟的目標。但追求這些目標的弊端是會強化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扭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而也降低大眾的福利水平。我們認為,追求“結構”目標比追求“總量”目標更可取,確切地說,是要追求經濟結構的靈活性。
靈活的經濟結構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條件,某種程度上,經濟增長正是具有靈活性的經濟結構的結果。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也想快速地實現經濟增長,比如提出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