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海上營救的三沙模式
在一場場海上應急演練下,以及一次次救援的實戰檢驗中,三沙應急救援體系更加完善,往來于南海的各國漁民和船員獲得更好的守護。
責任編輯:姚憶江
“尿道受傷了,尿不出來,肚子漲得很痛,受不了了?!?/p>
2019年4月16日上午,海南省三沙市海上搜救分中心的報警電話響了,電話那一頭的漁民,嗓音急切地述說著傷情,語帶顫音。
意外發生在三沙市永興島東偏北方向約95海里海域處,“瓊陵漁17666”漁船上,一名漁民捕魚上網時,下腹部壓到鋼管,造成下腹部出血不止。
情況危急,三沙市委總值班室及駐島第一值班主任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聯系相關搜救單位。12時50分,交通運輸部南海第一救助飛行隊接到南海救助局救助信息。13時40分,獲得軍民航批復后,救助直升機從三亞起飛。16時20分,直升機抵達現場海域,很快發現了目標漁船“瓊陵漁17666”。
舷號為B-7341的直升機盤旋在大海上空,螺旋槳卷起的颶風,激起層層浪花。救援隊員俯瞰著下方的漁船,進行高空偵察。該漁船船體藍色,駕駛臺白色,周圍布滿漁網和欄桿,使得救援工作難度系數增高。通過簡短的分析,救援隊員迅速決定,在船頭狹小的空間內實施救助作業。
20分鐘后,在絞車手操控下,戴著頭盔的救援隊員順繩而下,攜帶救援套順利下降到漁船上。在船頭,救援隊員將受傷漁民綁得結結實實的,在呼嘯的海風中,沿著纜繩,兩人被接上直升機。
不到一小時后,17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溫翠玲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