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談“視覺中國”事件:“以訴促談沒錯,問題出在虛假訴訟”
我國法律的規定不可謂不完善,但是為什么還有大量的訴訟發生?一方面說明全社會還有待加強圖片著作權保護意識,另一方面說明法律在實踐適用中可能還存在問題。
即使從一些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集體管理主要集中在音樂和錄音領域,攝影作品的集體管理也是非常少的。
責任編輯:錢昊平
我國法律的規定不可謂不完善,但是為什么還有大量的訴訟發生?一方面說明全社會還有待加強圖片著作權保護意識,另一方面說明法律在實踐適用中可能還存在問題。
即使從一些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集體管理主要集中在音樂和錄音領域,攝影作品的集體管理也是非常少的。
靠版權起家的視覺中國,因為給“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標注版權所有而陷入輿論漩渦。
靠版權起家的視覺中國,因為給“人類首張黑洞照片”標注版權所有而陷入輿論漩渦。
自2019年4月11日事發以來,視覺中國陸續經歷了被天津市網信辦約談、網站關停整改、股價跌停等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視覺中國的商業模式成為關注焦點,引發爭議。有媒體統計,過去五年,視覺中國涉官司近萬起,其中八成是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案由以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和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為主。輿論稱之為“碰瓷式維權”。
4月15日,“視覺中國事件法律問題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視覺中國模式如何產生?其行為是否合法?如何進一步規范中國圖片版權市場?……針對上述問題,南方周末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金海軍。
資本過于急功近利,引起社會爭論
南方周末:視覺中國等圖片公司靠授權盈利的方式引起了很大爭議,目前圖片市場的著作權歸屬是怎樣的?哪些人有權利起訴、維權和獲利?
金海軍:著作權的歸屬有不同的情形。目前幾乎所有的圖片都是由攝影師完成的,但著作權歸屬必須根據著作權法的規定加以確定。通常情況下,著作權屬于作者即攝影師,但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構成職務作品,攝影作品的著作權歸單位享有,攝影師只享有署名的權利,或者在委托拍攝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將著作權歸屬于委托人。
我們簡化一下,假如著作權就屬于攝影師,那么,他有兩種方式來行使自己的權利。一種是轉讓著作權,通俗地講就是買賣。比如,攝影師把自己享有的著作權都賣給視覺中國,這時候權利主體就變成了視覺中國,它當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菲